用于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/答辩 的 PPT模板
下面我按“从整体到逐页”的方式,把这套 开题报告/毕业论文答辩 PPT 整理成一篇可直接改写使用的讲解稿框架。
一、核心主题与整体目的
主题定位:
- 这是一套用于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/答辩 的 PPT 模板。
- 颜色是蓝绿色+白色,风格偏正式、学术,适合理工科、管经类等大多数学科。
整体目的:
通过 4 大部分,把开题需要说清的几个关键问题串起来:
- 研究背景与现状:为什么值得做?现在发展到什么程度?
- 研究方法与思路:准备怎么做?整体路线是什么?
- 关键技术与难点(图上还没展示,后续部分可继续补充):会遇到哪些专业问题?
- 结论分析与展望:预期目标和未来方向是什么?
这张图里主要展示的是前两部分:背景现状 + 方法思路,以及创新点与研究目标。
二、按模块/页面依次说明
1. 封面页(第 1 页)——“我是谁,要讲什么”
- 中间大标题:毕业论文答辩开题报告 PPT(建议改成你的具体课题名)。
- 下方:专业、指导老师、答辩人等基本信息。
- 上方校徽/学院标识,增强正式感。
开场可以这样讲:
“各位老师好,我是 XX 专业的 XX,今天进行毕业论文的开题汇报,我的课题是《……》。”
2. 目录页(第 2 页)——四部分结构一目了然
右侧是 4 条竖向按钮,分别写着:
- 研究背景与现状
- 研究方法与思路
- 关键技术与难点
- 结论分析与展望
作用:
- 告诉老师你会按这 4 部分展开,结构清晰;
- 也暗示了你已经按“为什么做 → 怎么做 → 难点在哪 → 希望做到哪一步”的逻辑来设计研究。
3. Part 01 封面:研究背景与现状(第 3 页)
- 中间“Part 01 研究背景与现状”。
- 作为章节封面,用来提醒:接下来这一段都在回答“为什么做、现在做到哪了”。
过渡语示例:
“首先是第一部分,研究背景与现状,我从背景、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情况三个方面来说明。”
4. 研究背景(第 4 页)
- 左侧标题“研究背景”。
- 右侧是上下排布的菱形块,每一块写一个小背景点。
适合内容:
- 行业/社会大环境:政策变化、技术发展、社会需求等;
- 现实痛点:当前工作/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;
- 课题来源:实践项目、实习经历、导师课题等。
逻辑关系:
- 每个菱形代表一个背景层面,从“宏观到微观”或“外部到内部”逐个展开;
- 最后可以落到一句话:
“综合以上背景,本研究关注的问题是:XXXX。”
5. 研究意义(第 5 页)
- 左侧圆形标题“意义”;
- 右侧四个编号 01–04 的圆形/条目,分别对应四点意义。
可以从 3–4 个角度来写:
- 理论意义:补充某个理论空白、验证某个假设等;
- 实践意义:改善某项工作流程、提升效率/质量、为政策或管理提供参考;
- 方法意义:提出新模型、新评价方法、新工具等;
- 个人与学校意义:对个人能力培养、对学院学科建设的帮助。
用通俗的话总结:
“简单说,这个课题不只是写一篇论文,它在理论上能……,在实际工作中能……,还可以为后续研究提供……。”
6. 国内研究相关综述(第 6 页)
- 背景是中国地图,旁边有 1、2、3 三个编号条目。
建议写法:
-
国内研究现状:
-
主要研究方向有哪些?
- 已经做得比较充分的方面是什么?
- 还存在什么共性不足(如样本小、方法单一、场景局限等)?
逻辑关系:
-
按“现有成果 → 存在问题 → 本课题切入点”的顺序来写:
-
国内谁做了什么;
- 他们的结论大致说明了什么;
- 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,为你的研究留出空间。
7. 国外研究相关综述(第 7 页)
- 背景改成世界地图,同样有几条文字说明。
适合内容:
- 国外代表性研究/经典模型;
- 与国内研究的不同之处(如方法更复杂、数据更丰富、视角更前沿);
- 可以点出哪些经验值得借鉴,以及哪些结论在本土环境下需要验证或调整。
对比关系:
-
与上一页形成“国内 vs 国外”的对比:
-
一方面说明你掌握了该领域的整体研究格局;
- 另一方面交代你如何在“国内现状”和“国外经验”之间找到自己的研究位置。
8. 主要创新点(第 8 页)
- 上方标题“主要创新点”;
- 下面 3 个并列圆形:创新一、创新二、创新三,各自带一小段说明。
可以从这些方向选择:
-
创新一:研究视角/研究对象新
-
比如以前多从企业角度看,你从用户角度看。
-
创新二:研究方法新
-
采用了多方法组合、新的数据采集方式或分析工具。
-
创新三:研究内容/成果新
-
建立了新的指标体系、提出了可落地的系统/模型等。
注意创新点要紧扣前面的“研究现状不足”,让老师看到你是在“别人没做到的空白处”做文章。
9. Part 02 封面:研究方法与思路(第 9 页)
- 中间“Part 02 研究方法与思路”,形式与 Part01 呼应。
过渡语:
“在明确了背景和创新点之后,下面介绍本课题的研究思路与方法,也就是我们打算怎么把这个问题研究明白。”
10. 研究思路(第 10 页)
- 左侧是一条向上攀升的“阶梯”,写着思路一、思路二、思路三、思路四;
- 右侧是对应说明文字。
建议逻辑:
- 思路一:界定研究对象、明确问题;
- 思路二:构建指标或理论分析框架;
- 思路三:设计问卷/实验/案例,收集数据;
- 思路四:采用相应方法分析数据,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。
关系说明:
- 阶梯从低到高,表示研究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;
- 强调“每一步都为下一步打基础”。
11. 研究方法(第 11 页)
- 中间一个大圆“研究方法”,周围 4 个小圆条目组成环形结构。
常见组合可以是:
- 文献研究法(查资料、建框架)
- 问卷调查法 / 访谈法(采集一手数据)
- 实证分析 / 统计分析(用软件做回归、方差分析等)
- 案例分析 / 比较研究(选典型对象做深入剖析)
通俗解释:
“简单说,我们不是只看书、也不是只发问卷,而是把几种方法组合使用:先通过文献厘清理论,再通过问卷/访谈收集数据,然后用统计和案例的方式进行分析。”
12. 研究目标(第 12 页)
- 左侧是 01–04 的竖向条目,右侧对应 4 条目标说明。
一般可以拆成:
-
目标一:描述性目标
-
了解当前情况,例如“摸清某类现状”。
-
目标二:解释性目标
-
分析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,回答“为什么会这样”。
-
目标三:构建性目标
-
构建模型、指标体系或评价方法。
-
目标四:应用性目标
-
提出优化策略、设计方案、管理建议等。
逻辑关系:
- 目标 1–4 从“认识现状 → 分析原因 → 建模总结 → 提出对策”逐步升级;
- 目标要与前面的“研究意义”和后续“研究方法”对应起来——意义讲的是“价值”,目标讲的是“要达成什么结果”。
三、整体讲解顺序总结(可直接当提纲)
- 封面:自我介绍 + 课题名称。
- 目录:概括 4 部分结构。
-
第一部分:研究背景与现状
-
选题背景:宏观到微观(第 4 页);
- 研究意义:理论、实践等多角度(第 5 页);
- 国内研究综述:成果与不足(第 6 页);
- 国外研究综述:经验与差距(第 7 页);
- 主要创新点:视角、方法、成果三个层面(第 8 页)。
-
第二部分:研究方法与思路
-
阶梯图讲整体研究路线(第 10 页);
- 环形图讲方法组合(第 11 页);
- 条目图讲清 4 项研究目标(第 12 页)。
把你自己的 背景材料、文献梳理、创新点、研究设计和目标 按上面的结构填进去,就能形成一份 逻辑严谨、条理清晰的开题报告讲解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