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整体主题与目的:在山水意境中讲“道理”
一、整体主题与目的:在山水意境中讲“道理”
这一套 PPT 采用极简水墨山水风格:云海、山峦、古建筑隐在淡淡的灰白色调里。 从版心文字可以看出,大致分为 “物象” 与 “则象” 两大部分:
- “物象”:展示具体的景物、画面和故事,让观众先“看到、感受到”;
- “则象”:在这些画面之后,总结方法、原则或启示,让观众“听懂道理”。
因此,这套 PPT 的核心目的,是通过宁静的山水画面,把抽象的理念包装成先有意境、再讲逻辑的一次分享,非常适合用在:
- 国风品牌故事 / 企业文化宣讲;
- 传统文化、国学、美学类课程;
- 个人成长、人生感悟类演讲。
二、开篇部分(1–3 页):营造氛围,给出结构
1. 封面(第 1 页)
- 画面:一座小楼亭立于云海山间,远近山体层叠,标题居中。
- 含义:用“远山 + 云雾 + 亭台”的画面,营造出“清净、辽远”的审美氛围,暗示接下来要讲的是关于人生、关于视野的主题。
-
下方预留小字区域,可写:
-
副标题(主题解释)
- 演讲人、时间、地点
2. 前言(第 2 页)
- 左侧是淡淡的山水线描,右侧是“前言”二字与一段说明文字。
-
作用:
-
简要交代为什么要讲这场分享(背景、缘起);
- 可以用 2–3 句,把观众从日常状态带入到“慢下来、听一听”的节奏里。
3. 目录(第 3 页)
- 以云山为底,正中写“目录”,下方纵向排列几个章节名。
-
建议结构:
-
物象:看见山水之形
- 物象:听见故事之意
- 则象:从画面中抽出道理
- 则象:落到行动的方法
- 目的:让观众清楚今天的内容会经历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。
三、第一部分《物象》(4–8 页):用景与物,把故事讲活
“物象”可以理解为:具体的景物和画面,它们承载着情绪和隐含的意义。
4. 章节首页(第 4 页)
- 右侧大片留白,左边是屋檐剪影,标题为“物象”。
- 功能:宣告第一部分开始——先不讲大道理,只带大家看风景、看故事。
5. 大图铺满的意境页(第 5 页)
- 下半部分是一整幅山峰与云海的照片,上方是简短文字。
-
用法:
-
讲一个核心画面:比如“站在山顶看云卷云舒”的体验;
- 上面的文字可以写当时的感受或一句诗,让情绪先起波澜。
6. 居中圆图页(第 6 页)
- 中间一个圆形小景:小舟、远山、飞鸟,周围是简洁文字。
-
场景:
-
讲一个更细腻、更私人的画面,比如“一个人独自划船、思考”的瞬间;
- 引出“孤独、选择、坚持”等关键词。
7. 屋檐与古树页(第 7 页)
- 屋檐延伸进画面,树枝探出,底部是文字区域。
-
展开方式:
-
通过古建筑、老树,讲时间、传统、传承;
- 可以用来引出某个“老匠人、老街区、老品牌”的故事。
8. 左图右文的云中村落页(第 8 页)
- 左边是村落与竹林淹没在云雾中,右侧竖排文字。
-
适合总结这一部分:
-
把前面几幅画面串起来:山、舟、屋檐、村落;
- 提出一个过渡性的观点:“景物不只是景色,而是人对世界的投射”。
四、第二部分《则象》(9–12 页):从画面上升到原则
“则象”可以理解为:从前面的物象中,提炼出来的规律、原则和方法——是“可以拿来用”的那部分。
9. 广角山峦页(第 9 页)
- 大面积浅紫山脉,标题为“则象”,下方可写一句核心命题。
-
适合提出第一条总原则,例如:
-
看世界,要学会拉远镜头;
- 做选择,要先看整体地形,再看脚下这一步。
10. 圆墨迹 + 远景页(第 10 页)
- 左侧是墨圈中嵌着“则”字,右侧是小舟远山。
-
讲解思路:
-
用“一个圆”解释一个方法论:例如“内外圈”“核心与边缘”“底线与弹性”;
- 右侧小景作为比喻:所有方法,最终都要落到具体场景里。
11. 复杂山水 + 文本页(第 11 页)
- 画面元素较多:山、云、建筑、远处小门楼,文字位于上方。
-
可以用于分点展开:
-
列出 3–4 条从前半部分抽象出的规则,如“保持距离感”“尊重节奏”“预留余白”等;
- 每条规则配 1–2 句解释,让观众明确 “以后做什么事,可以怎么用这些原则”。
12. 小图 + 大留白总结页(第 12 页)
- 右侧一张小小的山水照,左边“则象”标题和结尾段落。
-
最后落点:
-
用 1 个小故事或 1 段总结,让整场分享回到“人”的层面;
- 比如:当我们再度身处喧嚣,只要想起这些山水画面,就知道如何给自己留一点“云雾中的空白”。
五、整体逻辑关系小结
整套 PPT 的逻辑非常清晰,可以概括为:
- 先营造氛围:封面 + 前言 + 目录(1–3),让观众进入“水墨慢节奏”;
- 再给感性体验:通过“物象”部分(4–8),用连续的画面和小故事让大家看见、感受到;
- 然后提炼方法:在“则象”部分(9–12),把画面背后的思考整理成可复用的原则;
- 最后回到生活:用一个带画面的结尾页,提醒大家把这些原则带回现实场景。
如果你有具体主题(比如“职场心态”“城市更新故事”“品牌美学”),可以直接沿用这套结构:
- 把你的案例放进“物象”篇;
- 把你的心得总结放进“则象”篇; 我也可以按你的主题,帮你把 12 页全部写成可直接上台朗读的完整讲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