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整体主题与目的
一、整体主题与目的
整套 PPT 以“古风·水墨·梅花”为主视觉,白底留白、红梅点缀,文字多用竖排与大号汉字“壹、贰、叁”等,营造出安静、典雅的氛围。 它适合用于:
- 传统文化课程(国学、诗词、书法)
- 语文公开课、经典诵读活动
- 关于“人生、品格、修养”的主题班会
整体结构是:封面 → 目录 → 第一章 → 内容展开 → 第二章 → 内容展开 → 第三章 → 延伸与总结。
二、按模块说明关键内容
1. 封面(第 1 页)——定调“古风意境”
- 左侧大字“古风”,旁边有小篆或印章,体现书法感。
- 右侧一枝红梅伸入画面,上方大面积留白。
讲解建议:
“今天这节课,我们会在这样一个古色古香的氛围里,一起走近……(具体主题,如《古诗里的四季》)。”
2. 目录页(第 2 页)——四个章节一目了然
- 顶部红色圆形像一把纸伞,中间写“目录”。
- 下面竖排显示四个小节:壹章节、贰章节、叁章节、肆章节。
这页用来说明课程的大纲,例如:
- 壹章节:古风背景 / 时代故事
- 贰章节:文本赏析 / 作品解读
- 叁章节:人物与思想 / 品格引导
- 肆章节:课堂延伸 / 学习收获
3. “壹”“贰”“叁”章节封面(第 3、7、11 页)
- 画面非常简洁:正中一个大字“壹·标题”“贰·标题”“叁·标题”,旁侧点缀红梅。
- 作用是分隔章节,提醒听众进入新的内容。
可以在下面小字位置写上本章核心,如:
- 壹·背景篇
- 贰·内容篇
- 叁·感悟篇
4. 多栏文字概览(第 4、5、10 页)
- 第 4 页:左侧竖写“壹 贰 叁”,右侧大段横排文字,可概述三个方面。
- 第 5 页:左侧题词“知晓是非”,右侧分三或四列竖排文字,像诗文分段。
- 第 10 页:中间三列竖排内容,下方有小图案。
这些页面适合用来:
- 罗列多个观点:例如“三个关键词”“四句名言”。
- 展开诗句逐句解读:每一列解释一句。
小提示: 把长内容拆成几列,学生阅读时会感觉更像古书的排版,代入感强。
5. 对比与并列说明(第 6、8 页)
-
第 6 页:中间两个圆形印章式图标,下方各有标题和文字。
-
可用来做“两种观点对比”“正反例子”或“作者/读者感受”的并列说明。
-
第 8 页:左侧一小枝红梅,右侧为标题+正文,整体更偏单点深入。
-
适合重点讲某一个概念、人物或情节。
6. 意境延伸与感悟(第 9、12 页)
-
第 9 页:左侧圆形景物图,竖写“远方”;右侧分两栏文字。
-
可用来写“作品留给我们的思考”“古诗中的远方与理想”。
-
第 12 页:右侧墨色山石与“远方”字样,两侧对称标题和文字。
-
适合作为 全篇总结或课后延伸任务,如“课外阅读建议”“实践活动安排”。
三、通俗解释几个关键词
- 古风:原本指古代的诗歌体裁,这里泛指“带有古代文化味道的审美风格”,如水墨、梅兰竹菊、篆刻等元素。
- 壹、贰、叁:这是大写数字,用在正式场合或古风设计里,比“1、2、3”更有仪式感。
- 竖排文字:模仿古书从上往下、从右往左的排版,让读者更有“翻古籍”的感觉。
四、版式结构与逻辑关系
-
开篇设景:
-
第 1 页用水墨梅花营造气氛,告诉学生“这不是普通 PPT,而是一段古风之旅”。
-
目录总览:
-
第 2 页清晰列出四个章节,形成“导游图”。
-
章节推进:
-
第 3 / 7 / 11 页的大字章节封面,像书卷的分卷标记,提醒“翻到下一章”。
-
内容展开:
-
在每一章内部,用多栏排版(4、5、10 页)+ 对比说明(6、8 页)来层层展开:
- 先讲背景
- 再讲文本细节
- 接着做对比、提观点
- 最后进入感悟与价值引导
-
远方与总结:
-
第 9、12 页以“远方”为意象,把古风内容和现实生活、个人理想连接起来,形成“从古到今”“从书本到人生”的过渡。
五、给终端用户的使用建议
- 把自己的教学内容按照“背景 → 解析 → 对比 → 感悟 → 延伸”的顺序填入对应版式,即可快速生成一套结构严谨、意境优雅的国学/语文课件。
-
讲解时,可以多用一些过渡语,例如:
-
“接下来翻到‘贰’这一章,我们看看它在写什么。”
- “刚才我们从这三列文字中读出了……现在再看作者给我们的远方。”
这样,既尊重了古风的艺术感,也让学生容易听得懂、跟得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