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艺术三角风”毕业论文答辩模板,整体以几何三角形和冷色系为主视觉,结构也非常标准
下面这套 PPT 是一份“艺术三角风”毕业论文答辩模板,整体以几何三角形和冷色系为主视觉,结构也非常标准。下面我按章节帮你梳理成一份可直接讲给评委听的讲解稿思路。
一、整体主题与目的
- 主题定位:面向毕业论文/设计的正式答辩,以“论文导读—命题背景—研究综述—成果应用—论文总结”为主线。
-
汇报目的:
-
让评委快速理解论文的核心内容和结构;
- 说明你的选题从哪里来、为什么重要;
- 展示研究过程、关键成果和应用前景;
- 给出清晰的总结和自我反思。
你实际使用时,只需要把自己的题目、数据和案例填入对应位置即可。
二、逐页结构与讲解思路
1. 封面页(第 1 页)
内容要点:
-
左侧是学校徽标和几何装饰,右侧写明:
-
年份:202X
- 论文题目(艺术三角风只是模板风格,你换成真实题目即可)
- 下方:答辩人、专业、导师等基本信息。
讲解示例:
“各位老师好,我是 XX 专业的 XX,今天汇报的毕业论文题目是《……》,指导教师是 XX 老师。”
2. 序言 / 前言(第 2 页)
作用:调动气氛 + 简要引入主题
-
中间是“序”字和一段英文说明,可替换为:
-
选题缘起:从个人经历、行业观察或课程项目谈起;
- 研究初衷:你想解决的真实问题、个人兴趣或职业规划。
讲法建议:
“我选择这个课题,主要源于两个原因:第一……;第二……。因此,希望通过本研究探索……。”
3. 目录页(第 3 页)
目录结构:
- 论文导读
- 命题背景
- 研究综述
- 成果应用
- 论文总结
讲解要点:
- 一句话概括每一部分,让评委提前知道你的汇报路线:
“汇报分为五部分:首先做论文导读,说明研究主题和目标;第二部分介绍课题背景与研究假设;第三部分是研究综述与思路;第四部分展示成果及应用场景;最后对论文进行总结和展望。”
三、Part One:论文导读(第 4–7 页)
4. 分章节封面(第 4 页)
- 标题“论文导读 Introduction”,只是章节过渡页。
- 用来从“目录”自然切入论文内容。
5. 绪论 / 研究概览(第 5 页)
版式特征: 左侧有图片,右侧有箭头形文本框。
适合内容:
- 研究主题的核心一句话;
- 论文的研究目标或研究问题(最好 2–3 点)。
讲解重点:
- 用通俗话讲明白:你究竟在研究什么?想弄清哪些问题?
6. 研究结构/框架示意(第 6 页)
版式:中间菱形 + 左右两个小菱形
可用来说明:
- 研究对象、研究范围;
- 三个核心模块或阶段(例如:理论部分、实证部分、应用部分)。
逻辑关系:
中心菱形代表论文整体主题,两侧的小菱形是两个重要维度或子研究模块,体现论文结构的“横向切分”。
7. 项目概览 / 研究对象介绍(第 7 页)
版式:左图右文
- 左侧大图可放研究场景:公司、教室、城市空间等;
-
右侧文字用于说明:
-
研究对象是谁(企业/平台/人群);
- 样本规模、时间范围;
- 关键变量或指标。
讲解时可以突出:
- “为什么选它做案例/样本”;
- “它具有怎样的代表性或特殊性”。
四、Part Two:命题背景与假设(第 8–10 页)
8. 分章节封面(第 8 页)
- 标题“命题假设 Background”,用于章节切换。
- 可以一句话过渡:
“在了解论文整体之后,下面回到问题本身,说明本课题的背景以及具体研究假设。”
9. 背景细化 / 问题描述(第 9 页)
版式:左侧 3 条要点 + 右侧两块设备图
-
左侧 3 行文字可以放:
-
行业/社会背景;
- 当前做法或传统模式;
- 现实中的不足或挑战。
- 右侧平板/电脑图可象征“信息化、数字化场景”,适合作为视觉比喻。
讲法示例:
“目前在 XX 场景下,普遍存在 A、B、C 三个问题,比如……。因此有必要重新设计/优化……。”
10. 数据现状 / 研究假设(第 10 页)
版式:左侧饼图 + 右侧图片
- 饼图可展示一次问卷或统计数据,如满意度、使用率等;
- 右边的桥梁图可以象征“连接”和“过渡”。
逻辑使用方式:
- 用数据证明问题存在且具有普遍性;
-
在饼图后面顺势提出研究假设,例如:
-
H1:某因素对结果有显著正向影响;
- H2:不同人群之间存在差异,等等。
五、Part Three:研究综述与总结(第 11–12 页)
11. 分章节封面(第 11 页)
- 标题“PART THREE 研究综述 Thesis Description”。
- 下方小字可分为 3–4 个子点:研究思路、主要方法、创新点等。
过渡语:
“基于以上背景与假设,本部分重点介绍研究思路、主要做法以及阶段性成果。”
12. 成果应用 / 总结展示(第 12 页)
版式:多设备界面图 + 文本
-
非常适合展示:
-
最终设计的系统界面、APP 原型、网页或可视化结果;
- 应用场景截图、实物照片;
- 用户反馈的片段。
讲解结构建议:
- 成果形态:是什么(系统/模型/产品/策略);
- 使用方式:谁在用,用来做什么;
- 效果反馈:效率提升、成本节约、体验改善等;
- 后续计划:推广路径或研究展望。
六、整套 PPT 的逻辑串联
从头到尾,这套模板隐含的逻辑是:
导读 → 课题背景与数据 → 研究假设 → 研究结构与过程 → 成果与应用 → 总结与展望
你在实际撰写讲稿时,可以依次回答四个问题:
- 我在研究什么?(论文导读)
- 为什么要研究它?问题到底在哪?(命题背景 + 数据)
- 我怎么研究的?用了什么思路和方法?(研究综述)
- 得到了什么成果,有什么价值?(成果应用 + 总结)
按照上面的分段思路,把你自己的内容填进去,再将每一页的讲解拓展成 2–3 句话,就能形成一份逻辑清楚、用语通俗的完整答辩讲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