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核心主题与整体目的
自我介绍 1 min read

一、核心主题与整体目的

Blog Author

一、核心主题与整体目的

这一套 PPT 是一份 《教师说课模板》,整体采用蓝绿色渐变背景、简洁线条和示意图,主要用于:

  • 课堂说课、公开课展示、微课设计说明;
  • 教学背景 → 教学分析 → 教学过程 → 教学效果 四个方面,系统说明一节课是如何设计、如何实施的。

可以理解为:帮助老师把“为什么这样教、打算怎么教、预期会有什么效果”讲清楚的一份结构化说明书。


二、按版块讲解各页内容

1. 封面页:课程基本信息(第 1 页)

  • 标题:大字“教师说课模板”,下方可补充学科、年级、课题名称。
  • 下方一排“书脊”图形,象征知识与课程资源。
  • 可在底部补充:授课教师、学校、时间等信息。

说课开场时,可以简单自我介绍,并点出本节课的课题和使用场景。


2. 目录页:说课流程总览(第 2 页)

右侧列出 4 个要点:

  1. 教学背景 – 这节课在教材中的位置、与前后知识的关系等;
  2. 教学分析 – 对教材、学情、目标等的综合分析;
  3. 教学过程 – 课堂的各个环节如何安排;
  4. 教学效果 – 预期达到的学习成效与评价方式。

这里相当于给听众一份“路线图”,让大家知道接下来会听到什么。


3. 教学背景:课程由来与价值(第 3–4 页)

第 3 页:总体背景

  • 中间大圆写“教学背景”,周围可补充 3–4 句话,例如:

  • 本课对应哪一册、哪一单元;

  • 与学生现实生活、学科核心素养有何联系;
  • 为什么选择在此时讲这节课。

第 4 页:教材地位与作用(环形结构)

  • 右侧用一个圆形 + 多个放射节点表示:

  • “本课是本单元的___课,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”;

  • 与前一课、后一课、其他单元的知识点如何相连;
  • 在培养某种能力(如探究能力、信息素养)上的特殊价值。

逻辑关系:先讲“从哪里来”(教材与生活背景),再讲“为什么重要”(在整体知识结构中的位置)。


4. 学情分析:学生情况与对策(第 5 页)

本页分为三栏:

  1. 学习现状

  2. 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、常见的错误或薄弱环节。

  3. 学生特点

  4. 学习兴趣、学习习惯、班级层次差异等。

  5. 解决对策

  6. 针对上面的问题,准备通过哪些教学手段来弥补,如小组合作、探究实验、分层作业等。

这里的思路是:先看学生“现在是什么样”,再决定“我要怎么教”。


5. 教学目标:想让学生“学会什么”(第 6 页)

中间是几个相互连接的圆,适合拆成多维目标:

  • 知识与技能:本课需要掌握的概念、公式、方法等;
  • 过程与方法:通过哪类活动(实验、讨论、任务)去获得这些知识;
  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:例如激发学习兴趣、帮助学生形成责任感;
  • 信息素养 / 核心素养:如阅读理解、逻辑思维、合作能力等。

通俗讲,就是把“学什么”“怎么学”“学了有什么改变”分别说清楚。


6. 教学重点与难点:突破思路(第 7 页)

  • 中心圆是“本课核心知识点/核心能力”,外圈箭头构成一个循环:

  • 分析教材 → 提炼重点;

  • 判断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 → 确定难点;
  • 设计活动与支架 → 帮助学生突破难点;
  • 通过练习与反馈 → 巩固重点。

这里强调的是:重点和难点不是罗列,而是要解释“用什么办法去解决”。


7. 教学分析小结:三维视角(第 8–9 页)

第 8 页:章节标题“教学分析”

  • 用简短文字概括刚才几页的核心结论:

  • 本课围绕什么主线展开;

  • 学生在哪些方面需要特别引导;
  • 因此本课设计的总体思路是什么。

第 9 页:三角模型

  • 三角形三个顶点可以对应:

  • 课程标准 – 来自国家或地方的学习要求;

  • 教材分析 – 本课的知识结构与逻辑;
  • 学情分析 – 班级学生的实际水平。
  • 中间区域是“教学设计”,说明:

  • 正是综合考虑这三方面,才形成当前的课堂方案。

逻辑关系:课标决定方向 → 教材提供内容 → 学情影响方法。


8. 学习活动与教学过程:环节设计(第 10–11 页)

第 10 页:学习活动流程(四个拱形箭头)

  • 四个编号 1–4 对应四类活动,例如:

  • 情境导入(激发兴趣、唤醒旧知);

  • 探究与交流(学生自主、小组合作);
  • 实践应用(练习、实验、操作);
  • 拓展延伸(生活联系、课后任务)。
  • 拱形连线表示活动之间是递进关系:每一步都为下一步做铺垫。

第 11 页:教学过程总览

  • 中间大圆“教学过程”,周围文字概括:

  • 整节课按照“导入—新授—巩固—拓展—小结”的结构展开;

  • 各环节如何呼应前面提出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。

这一部分把“课堂上发生什么”讲清楚,是说课的核心。


9. 具体流程与时间分配(第 12 页)

最后一页是一个 横向流程图,方框里写出环节名称并标注时间,如:

  1. 导入新课(2 分钟)
  2. 出示目标(2 分钟)
  3. 自主学习 / 初读感知(10 分钟)
  4. 合作探究(12 分钟)
  5. 课堂练习 / 巩固提升(5 分钟)
  6.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(3 分钟)

这页体现的是 课堂节奏控制:既有先后顺序,又有时间比例,说明老师对课堂有整体把控。


三、整体逻辑小结(方便串联讲解)

  1. 为什么要上这节课?

  2. 用“教学背景 + 教材地位”回答。

  3. 学生现在怎样?存在哪些问题?

  4. 用“学情分析”说明。

  5. 希望学生通过这节课达到什么水平?

  6. 用“教学目标 + 重点难点”回答。

  7. 打算怎么上?每一步怎么安排?

  8. 用“学习活动设计 + 教学过程 + 时间流程图”说明。

  9. 这些设计依据是什么?

  10. 用“教学分析三角模型”回扣课标、教材和学情。

照着这样的逻辑,结合每一页的图表和要点来讲,就能让听众在十几分钟内清楚理解你整节课的设计思路与预期效果。

关联标签

获取完整资源包

一、核心主题与整体目的,这一套 PPT 是一份 《教师说课模板》,整体采用蓝绿色渐变背景、简洁线条和示意图,主要用于:

¥ 1.00 ¥2.00
限时 5 折
PPT大小:15.3 MB
PPT特点:自我介绍
PPT页数:22 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