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核心主题与目的
自我介绍 1 min read

一、核心主题与目的

Blog Author

一、核心主题与目的

这套 PPT 的主标题是 《折桂令》,目录里出现了 《凤栖松》《渔歌子》《西江月》《如梦令》 等词牌名,整体配色为 深靛蓝 + 大量留白 + 中国水墨插画,辅以茶器、瓦檐、古建、汉服人物等图片。

可以这样概括本套页的定位:

这是一个以“宋词/古典词牌赏析”为主线的中国风演示模板, 通过诗词文本、场景照片和现代城市画面, 讲述古词意境、相关文化背景,以及这些意境如何延伸到当代生活。

既适合做 语文/国学课堂,也适合做 文化沙龙、古风品牌故事、旅行/茶道/汉服主题分享


二、整体结构与逻辑主线

从 1–12 页可以梳理出这样的结构:

  1. 封面:点题《折桂令》,定下古典雅致的基调。(第 1 页)
  2. 目录:列出四个词牌,说明本次分享会按词牌分章节展开。(第 2 页)
  3. 第一章:〈凤入松〉篇

  4. 章节封面:进入第一首词的世界。(第 3 页)

  5. 词意意象与场景图:用多图、多段文字解读。(第 4–8 页)
  6. 第二章:〈渔歌子〉篇

  7. 章节封面:转换到另一首词。(第 9 页)

  8. 诗句多段呈现 + 江南建筑意象。(第 10 页)
  9. 古今对照:古词 + 当代城市与人物。(第 11–12 页)

逻辑路线就是:

先给全局(封面与目录) → 再按词牌分章 “每一章 = 章节封面 + 意象图片 + 诗词文本 + 现代延伸”。


三、按模块/页面分析关键内容

1. 第 1 页:封面 —— 《折桂令》与山水圆盘

  • 深靛蓝底,暗纹铺满,有云纹做装饰,增强古典感;
  • 中央一枚 圆形山水图:远山、云雾,类似印章;
  • 圆盘里小字写着“折桂令”,旁边有小红印。

可承载内容:

  • 简短介绍:今天分享的主题是“宋词中的意境与生活”,以《折桂令》等词牌为引;
  • 自我介绍:主讲人、班级/机构、日期等。

可以用“圆盘 = 月亮 / 印章”的意象,暗示“以古典之印,拓出今天的故事”。


2. 第 2 页:目录 —— 四首词牌的结构导航

  • 左侧竖条写“目录”,背景深色;
  • 右侧是 4 条竖向栏目,从左到右依次列出: 〈凤入松〉、〈渔歌子〉、〈西江月〉、〈如梦令〉(具体顺序以实际文字为准)。

说明:

  • 这页告诉观众:接下来将按 四首代表性的词 来展开;
  • 每首词既是一章的标题,又对应一种情绪/场景。

专业名词解释: 词牌:不是“词的名字”,而是 词的曲调名和格式名。 一种词牌可以被很多作者填写不同内容,例如李清照、苏轼都写过《如梦令》。


3. 第一章 〈凤入松〉

3.1 第 3 页:章节封面 —— 引入词牌
  • 深色底,中间圆形内写“如何 / 凤入松”等字样;
  • 圆盘旁点缀红色小山形,高对比度强调标题。

功能:

宣告:现在进入第一章——〈凤入松〉。 适合配一句引子,比如: “第一首,我们从婉转悠长的《凤入松》说起。”


3.2 第 4 页:三幅场景图 —— 意象串联
  • 浅底三联图,上方 3 个多边形图片:茶室、器物、屋内场景等;
  • 每张图下方有短段文本,像“小标题 + 一两句说明”。

适合承载:

  • 词中出现的三个核心意象/场景,例如:

  • 小楼、夜雨、松林、闲庭等;

  • 通过“图 + 一句话”说明: 这些画面如何传递出《凤入松》的情感基调(清冷、孤寂或宁静温柔)。

这里体现出一种 横向并列关系: 三个意象并排,互相补充,共同构成整首词的氛围。


3.3 第 5 页:茶艺场景 + 文本 —— 词意与生活连接
  • 左侧是一张 泡茶 /倒茶照片,茶烟袅袅;
  • 右侧是竖排或横排文字,顶部写“凤入松”。

可讲内容:

  • 词中“对月、饮酒、独坐”的情绪,与今天的 品茶、静心 场景的对应;
  • 解释诗句中某一段意象,如何在当代生活中找到类似体验。

3.4 第 6 页:瓦檐 + “模块卡片” —— 背景信息与词牌知识
  • 上方是灰白色古建筑屋檐,右侧有飞鸟与二维码区域;
  • 下方是几块小方卡片:如“用字特点、格律说明、代表词人”等。

适合呈现:

  • 词牌知识

  • 格律特点(句式长短、平仄简单说明);

  • 常见题材(写景抒情、闺怨、羁旅行役等);
  • 代表作品/作者列表。
  • 用卡片式排版,方便一目了然。

专业名词解释: 格律:词在平仄、押韵、句子长短上有固定格式,叫格律。 在 PPT 中只需要用非常通俗的一两句概括,不必展开专业术语。


3.5 第 7–8 页:全诗呈现与赏析
  • 第 7 页:左边写“春晓”之类的字样,右侧配某种美食或街景图片;
  • 第 8 页:白底、上部竖排展示整首《凤入松》词句,下方是天坛等标志古建。

适合内容:

  • 把《凤入松》这首词 全文排版出来,中间可用分行排版;
  • 在旁边或上下配上简要注释:重点字句的含义、情绪走向;
  • 通过古建图片强调“古典文化背景”。

这两页是这章的 文本核心页: 前面几页用图把意象铺开,这里才真正把整首词完整呈现。


4. 第二章 〈渔歌子〉

4.1 第 9 页:章节封面 —— 切换词牌
  • 与第 3 页风格相同,只是标题变成 〈渔歌子〉
  • 圆盘旁红色小山延续视觉主题。

功能:

提醒观众:接下来进入第二首词。 可以简单比较两首词的不同: “相比《凤入松》的幽远,《渔歌子》更多的是水乡的灵动与自在。”


4.2 第 10 页:多段诗句 + 江南屋檐
  • 白色底部,有一排黑瓦白墙的小镇屋檐照片;
  • 上方有多列文字,每一列可能是一句或两句词句,并配小标题。

适合内容:

  • 把《渔歌子》拆成几句/几段,逐段解释:

  • 这句写景:江水、渔舟、斜阳;

  • 这句抒情:闲适、隐逸。
  • 也可以分成“景、情、意、声”等四个角度分析。

版式体现出一种 纵向分栏的对比/拆解关系: 同一首词从不同角度被重新整理,帮助观众理解。


4.3 第 11 页:古今对照 —— 城市与古风人物
  • 右侧是现代城市高楼与穿汉服人物的照片;
  • 左侧是竖向边框文字区域,像一张宣纸或便签。

适合用来:

  • 讨论 “古词与当代青年”

  • 现代城市生活中的“渔歌子情绪”——想要自由、亲近自然;

  • 汉服/国风文化复兴如何与古典诗词连接。
  • 或者讲一个真人故事:

  • 某个热爱古风的人,如何在都市中寻找“水乡渔歌”的心境。


4.4 第 12 页:人物 + 场景三图 —— 案例/延展应用
  • 右侧竖排三张照片:古风人物、竹林、静坐的人等;
  • 左侧用文字分块说明,每块前面写“小南山”等小标题。

可承载:

  • 三个具体“渔歌子状态”的案例

  • 在阅读/写作中找到的安静;

  • 在旅行/山水间获得的放松;
  • 在修习某种身心课程时的体会。
  • 或者展示三种 项目落地形式

  • 古风活动、线下课程、线上内容等。

这一页更多是“落地应用页”: 告诉观众,这些古典词意不是只停留在纸上,而是可以变成生活方式、产品或活动。


四、专业名词通俗解释小结

  • 词牌名:词的曲调名称,类似“歌名的曲式”。不同作者可在同一曲式下写出不同内容。
  • 意象:诗词中常见的“画面+物象”,比如月亮、松树、渔舟,它们本身是景物,同时也带有情绪象征。
  • 时间线(Timeline):用年份或时间点把事件串成一条线,方便看到发展顺序。
  • 对比/拆解版式:把一首词拆成多列、多块,让复杂内容更清晰易读。

五、整体逻辑关系:从“诗词”到“生活”的路径

你在实际讲解时,可以用下面这条“故事线”串起整套 PPT:

  1. 开篇

  2. 用《折桂令》封面营造古典氛围;

  3. 用目录告诉大家今天将从四个词牌切入。

  4. 第一章〈凤入松〉

  5. 先通过场景图呈现意象,再讲词牌背景和格律;

  6. 然后展示整首词并做赏析;
  7. 说明这首词的情绪如何对应当代的品茶、静思等生活片段。

  8. 第二章〈渔歌子〉

  9. 通过江南屋檐、湖泊照片呈现水乡意境;

  10. 把诗句拆开分析,讲“景、情、意”的关系;
  11. 再用现代城市与古风人物照片,谈古词对当代人的启发;
  12. 最后用三个案例/场景,展示如何把这种心境落到具体活动或生活方式中。

如果后面还有“西江月”“如梦令”的章节,同样可以沿用这一套结构: “词牌封面 → 意象图 → 文本赏析 → 当代延伸”

这样,终端读者即使对宋词不熟,也能顺着 PPT 的节奏:

  • 先被画面吸引,
  • 再通过拆解版式理解诗句,
  • 最后看到这些古典意境与自己生活之间的联系。

关联标签

获取完整资源包

一、核心主题与目的,这套 PPT 的主标题是 《折桂令》,目录里出现了 《凤栖松》《渔歌子》《西江月》《如梦令》 等词牌名,整体配色为 深靛蓝 + 大量留白 + 中国水墨插画,辅以茶器、瓦檐、古建、汉服人物等图片。

¥ 1.00 ¥2.00
限时 5 折
PPT大小:10.4 MB
PPT特点:自我介绍
PPT页数:24 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