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海洋小鱼为主视觉的教学课件模板
下面的讲解,可以直接当成你使用这套“海洋小鱼风”教学课件模板时的配套解说词来用或改。
一、整体主题与目的
这套 PPT 是一份以海洋小鱼为主视觉的教学课件模板。整体色调是蓝白,搭配鱼、海浪、贝壳等元素,看上去清爽、有活力,很适合:
- 各学科教师的公开课、示范课;
- 需要做教学设计说明、课堂流程展示、教学反思等场景。
整个模板围绕四个板块展开:
教学背景 → 教学分析 → 教学过程 → 教学设计与优化
帮助老师用清晰的结构,把一节课从“为什么这样上”到“具体怎么上”讲明白。
二、按模块/页面逐一说明
1. 封面与目录(第 1–2 页)
第 1 页:封面
- 左边是一条鱼形构成的大标题区域,写着“201X 教学课件模板”。
- 右侧鱼头朝前,象征“课程启航、知识向前游”。
- 下方可以补充:主讲人姓名、学校、授课时间和课题名称。
第 2 页:目录页
-
左侧仍是竖排小鱼图,右侧是 4 个编号:
-
教学背景
- 教学分析
- 教学过程
-
教学设计
-
这页的作用是给听众一个“路线图”:今天的汇报会按这四部分依次展开。
2. 模块一:教学背景(第 3–7 页)
第 3 页:模块封面——“教学背景”
- 鱼与贝壳、海星点缀,标题“教学背景”居中。
- 用来自然过渡到第一部分,可简单口头提示:
“下面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背景。”
第 4 页:背景概况(圆形要点图)
- 右侧 3–4 个圆圈,中心写“总体背景”,周围写分项。
-
推荐内容:
-
课程在整册书中的位置;
- 学段、学情概况(学生基础、兴趣点);
- 本节课在单元中的功能(导入课、巩固课、复习课等)。
- 结构逻辑:一个核心 + 多个方面,适合概括性介绍。
第 5 页:延伸背景/学情分析(分支图)
- 左侧像电路或树根一样发散的多条线,每条线对应一段文字。
-
可以拆开阐述:
-
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;
- 班级学习习惯特点;
- 存在的主要问题;
- 教师在前期调研中发现的情况。
- 逻辑:从“整体背景”进一步拆到“具体学情”。
第 6 页:问题产生的“足迹”(脚印流程图)
- 中间是一串脚印,从左到右依次前进。
-
适合讲 问题形成的过程 或 教学需求的由来,例如:
-
以往课堂存在的某个痛点;
- 经过作业与测验发现的问题;
- 由此产生的教学改进需求。
- 用脚印表示:这些问题不是突然出现的,而是一步步“走出来的”。
第 7 页:资源与条件(图标矩阵)
- 中间是 4–6 个方形图标,可代表“教材、课件、多媒体、活动材料、校本资源、家校协同”等。
- 每个图标右侧配一段简短说明,说明本节课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与支持条件。
- 这样能让听众了解:你不是“空手”备课,而是有一套配套支持。
3. 模块二:教学分析(第 8–12 页)
第 8 页:模块封面——“教学分析”
- 风格与第 3 页类似,标题换成“教学分析”。
- 从“是什么背景”过渡到“在这个背景下,我怎么思考这节课”。
第 9 页:四维度分析(环形结构图)
- 中间是一个圆环,分成四块,外圈配四条说明文字。
-
推荐对应四个常见维度:
-
教材分析:本课重点、难点在哪里;
- 学情分析:学生能理解到什么程度;
- 目标分析:知识、能力、情感三个层次的目标;
- 重难点确定:为什么这样界定。
- 用圆环表示:这四方面是一个整体,互相关联。
第 10 页:目标与评价(条形列表)
- 左侧 3–4 条横向条目,右边可以是图标或简单数据。
-
可用于:
-
逐条列出学习目标;
- 对每个目标对应的评价方式(课堂提问、小组展示、作业检测等)。
- 这样让“目标—评价”形成清晰对照。
第 11 页:教学思路流程(循环箭头图)
- 一组箭头连成一个循环,围绕中心文本。
-
适合说明你的教学策略或课堂结构设计,比如:
-
情境导入 → 自主探究 → 合作交流 → 应用实践 → 反馈提升。
- 用循环图强调:课堂不是线性讲完就结束,而是一个不断“反馈和优化”的过程。
第 12 页:关键启发点(灯泡图)
- 右侧是灯泡图标,代表“创意”和“亮点”;
-
左中两侧可以列出 2–3 个“教学亮点/创新点”:
-
新的课堂组织形式(如项目式学习、翻转课堂片段);
-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做法;
- 如何激发学生兴趣、提高参与度等。
- 逻辑: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,点出本课与常规课的不同之处。
三、专业概念用通俗话解释
- 教学背景:简单说,就是“这节课在什么地方、面对什么样的学生、为什么现在上这课”。
- 教学分析:是在背景之上,进一步回答“教材要点是什么、学生需要什么、目标怎么定、课堂怎么设计”。
- 教学过程(可在后续章节中展开):具体每个教学环节怎么走,时间如何安排。
- 教学设计/亮点:你的独特想法和实践办法,是这节课的“卖点”。
四、整体逻辑关系小结
如果把这套模板看成一条“教学设计鱼骨”:
- 鱼头(封面 + 目录):说明课题与结构,指明课程方向。
- 前半身(教学背景):解释“为什么要这样上”,从学生、教材和资源角度铺垫。
- 后半身(教学分析):根据背景做出判断,确定目标、重难点和策略。
- 鱼尾(后续可扩展的教学过程、设计优化):呈现具体做法和改进思路。
老师在使用时,只要按这条逻辑往里填充自己的学科内容,就能讲出一份结构清晰、思路完整、逻辑自洽的说课或公开课汇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