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本页 PPT 的核心主题与目的
PPT 1 min read

一、本页 PPT 的核心主题与目的

Blog Author

一、本页 PPT 的核心主题与目的

这组 PPT 其实是一堂“工程测量微课”——用全站仪等仪器测量水平角。 整套内容想解决两个问题:

  1. 学会准备和使用测角的 操作工具
  2. 理解水平角测量的原理,尤其是“测回法”(反复观测取平均的一种方法),知道现场怎么做、室内怎么算。

可以理解为:从“拿起仪器”到“算出角度”整套流程的教学说明书


二、整体结构和逻辑路径

对照目录页可以看到,本课按四个模块展开:

  1. 操作工具
  2. 测水平角原理
  3. 测回法测水平角
  4. 水平角外业观测要点

从工具 → 原理 → 具体方法 → 现场注意事项,逻辑是逐步深入的。


三、外业与内业:学习任务的两大块(第 3 页)

这一页用一个从左到右的红色箭头表示:

  • 左侧“外业”:

  • 指在野外、工地上用仪器做观测,比如架仪器、瞄准目标、读数。

  • 这里重点是:怎样观测水平角、需要观测几次、角度精度要达到什么水平

  • 右侧“内业”:

  • 指回到室内,对外业记录的数据进行整理、计算和检查。

  • 例如:按公式计算水平角、做误差分析、判断观测是否合格等。

通俗理解:外业负责“把数据量好”,内业负责“把数据算清楚”。


四、模块一:操作工具(第 4–6 页)

1. 工具概览(第 4、5 页)

封面页写着“操作工具 Operating tools”,后面一页是三种典型工具的图片:

  1. 经纬仪 / 全站仪

  2. 主角仪器,用来精确量角(甚至量距)。

  3. 可以旋转水平、竖直两个方向,读出角度。

  4. 三脚架

  5. 仪器的支撑架,相当于“仪器的腿”。

  6. 用来保证仪器稳固、调平。

  7. 标杆 / 目标牌(红白杆、旗子等)

  8. 用来在被观测点竖立标记,让仪器能够瞄得准。

这几样就是量角“三件套”:仪器 + 支架 + 目标

2. 量角器示意图:水平角本质上就是“一个角度”而已(第 6 页)

这一页用的是量角器的图,把测量问题简化成小学几何:

  • 中心点是测站(仪器所在点);
  • 两条射线分别指向 A 点和 B 点;
  • 量角器读出的就是这两条射线之间的角度,比如图中标出 120°。

设计这页的意思是:

不要被仪器吓到,本质上我们做的事就是——读出两条方向线之间的夹角


五、模块二:测水平角原理(第 7–8 页)

1. 章节封面(第 7 页)

  • 标题“测水平角原理”,提醒大家接下来讲的是“为什么能这样测”的数学/几何道理。

2. 水平角示意图(第 8 页)

左侧图:

  • 一条射线指向 A,一条指向 B,两条在测站 O 汇合,形成一个水平角 β;
  • 标出“β = 90° – 30°”之类的关系,用简单的角度计算举例。

右侧现场示意:

  • 有旗子、地形等场景,说明 A、B 其实就是实地上的两个目标点, 仪器摆在中间,通过转动望远镜来实现“从 A 瞄到 B”的动作。

用一句话讲:水平角 = 仪器从目标 1 转到目标 2 所转的水平角度


六、模块三:测回法测水平角(第 9–12 页)

这一块是本课的“重点操作流程”,配合图和公式来讲:

1. 测回法概念(第 9 页)

  • 封面写着“测回法测水平角”。
  • “测回法”的通俗解释:

为了减小误差,不只测一次,而是换个方向再测一次/多次,然后把结果平均, 同时利用前后观测值的差异来检查是否有重大错误。

就像做实验多做几遍,防止一次读错。

2. 第一步:正向观测(第 10 页)

左侧文字部分:

  • 01 测回法步骤之一:从测站 O 先瞄准 A 再瞄准 B, 得到一个角度值(比如 β₁)。

右侧图:

  • 画出 O 为顶点的一条角,AB 两个方向。
  • 表示第一次观测时的几何关系。

专业词解释

  • 把望远镜的一面称为“左像”或“右像”(图中可能以 1、2 标示);
  • 这样区分是为了之后“倒转望远镜”作对向观测。

3. 第二步:反向观测(第 11 页)

这页把图分成两部分:

  • 左图:望远镜位置不同(比如从 A 方向的 b1 读数、到 B 方向的 a1 读数);
  • 右图:显示第二次测回时的读数关系。

文字区域用编号 ①②③ 标出关键句:

  1. 仪器整平、对中、对准 A 点、读数 a1;
  2. 转至 B 点、读数 b1;
  3. 记录“b1 – a1”的差值,作为一次测回的水平角;

这里的 a1、b1 就是水平度盘上的读数,它们的差值代表“从 A 转到 B 的角”。

4. 第三步:多回测量与取平均(第 12 页)

这一页进一步说明为何要多测几回

  • 图中有 b2、a2 等第二回观测时的读数;
  • 文本中用 ④⑤ 标出:

  • ④ 比较两回测得的角值差别(b1–a1 与 b2–a2), 如果差值太大,说明存在误差,需要重测;

  • ⑤ 当差值在允许误差范围内时,取 两回角度的平均值 作为最终的水平角。

逻辑关系: 一次测回 → 得到一个角多次测回 → 利用差值做检查 → 平均提高精度


七、整体逻辑回顾

可以把这套 PPT 串成一句话:

  1. 先认识工具:知道要用哪几件仪器(全站仪、三脚架、标杆),知道水平角其实就是两条方向线之间的夹角(量角器示意)。
  2. 再理解原理:水平角 = 仪器从一个目标方向转到另一个目标方向的水平旋转角。
  3. 然后掌握“测回法”步骤

  4. 架设仪器 → 正向观测(A→B)→ 记录度盘读数;

  5. 倒转望远镜 → 反向再观测一回 → 记录另一组读数;
  6. 对比两回结果,若差值合格则取平均,否则重测。
  7. 最后分清外业与内业

  8. 外业:按流程在现场认真观测、记录;

  9. 内业:根据公式计算水平角,做误差检查并整理成成果表。

如果你在讲解时按“工具 → 原理 → 方法步骤 → 外业/内业”的顺序走, 再结合每一页的图示,就能让听众很清楚地理解:如何用测回法测一个可靠的水平角

关联标签

获取完整资源包

一、本页 PPT 的核心主题与目的,这组 PPT 其实是一堂“工程测量微课”——用全站仪等仪器测量水平角。 整套内容想解决两个问题:

¥ 1.00 ¥2.00
限时 5 折
PPT大小:8.7 MB
PPT特点:未知
PPT页数:25 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