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面我把这一整页 PPT 当成一场论文答辩来讲一遍,你可以把自己的真实内容替换进去用。
总结与计划 2 min read

下面我把这一整页 PPT 当成一场论文答辩来讲一遍,你可以把自己的真实内容替换进去用。

Blog Author

下面我把这一整页 PPT 当成一场论文答辩来讲一遍,你可以把自己的真实内容替换进去用。


一、核心主题和目的

  • 模板主题: 一套蓝灰色学术风的毕业论文答辩模板,用来系统呈现一篇论文的摘要、背景、研究对象与思路、以及研究综述/结论
  • 呈现目的: 通过“1 论文摘要 → 2 论文背景 → 3 研究总结”三大部分,让评委在10分钟内搞清楚:

  • 你研究的是什么问题;

  • 这个问题对谁有意义、为什么重要;
  • 你是怎么研究的,做出了什么总结或创新。

二、按模块逐块讲解

1. 封面与目录(第 1–2 页)

1.1 封面页(第 1 页)

  • 中间:论文题目 + 学校名称,下方是专业、姓名、导师、日期。
  • 作用:快速建立“谁在讲、讲什么”。

讲解建议:

“各位老师好,我是 XX 专业的 XX,今天答辩的论文题目是《……》,指导老师是……。下面我将从论文摘要、论文背景和研究总结三个部分来进行汇报。”

1.2 目录页(第 2 页)

  • 白色画板图标 + 四条目录: 1)论文摘要 2)论文背景 3)研究思路 / 研究思路与方法 4)论文结论(或研究总结)

专业词解释:

  • 论文摘要:把整篇论文压缩成一段话,说明“研究什么、怎么做、得到了什么结果”。
  • 研究思路:解决问题的整体路径,比如“先调查 → 再建模 → 再实证”。

2. 第一部分:论文摘要(第 3–6 页)

2.1 摘要总览(第 3 页)

  • 大号数字 1 表示第一章,标题“论文摘要”,右侧列出 1.1、1.2、1.3 三个小节。
  • 这一页适合用 2–3 句总结整篇论文核心信息。

可用结构: “本研究以……为对象,在……背景下,拟解决……问题。采用……方法,得到……主要结论。”


2.2 1.1 主题概述 / 摘要段落(第 4 页)

  • 左侧蓝色竖栏是章节导航,标明当前在 1.1
  • 右侧大段文字区域就是摘要主体,底部两个红色按钮可以放“关键词”。

提示:

  • 3–5 个关键词 概括研究,如“数字化转型、知识共享、组织学习效率”等;
  • 摘要文本建议控制在 200–300 字左右,涵盖:研究目的、方法、结果和意义。

2.3 1.2 摘要的三大要点(第 5 页)

  • 中间是一个三色饼图 / 三翼图,表示三个核心要点

  • 可以对应 “研究目的 – 研究方法 – 研究结论”;

  • 或者 “理论贡献 – 实践价值 – 创新点”。

逻辑关系:

  • 这一页把刚才密集的文字,拆成三个“重点板块”,帮助评委抓住记忆点。

2.4 1.3 研究亮点 / 论文特色(第 6 页)

  • 多个圆形气泡排布,里面放“文字”——就是若干亮点或子要点
  • 可以写:

  • 数据优势(样本量大、时间跨度长等);

  • 方法优势(引入新模型、交叉学科方法等);
  • 应用场景(与真实企业/项目深度结合)。

第一部分总结: 第 3 页讲“整体摘要”,4 页给出标准摘要段落,5–6 页进一步提炼为三大要点 + 若干亮点。


3. 第二部分:论文背景(第 7–11 页)

3.1 背景总览(第 7 页)

  • 大号数字 2,标题“论文背景”,下设:

  • 2.1 研究对象

  • 2.2 选题意义
  • 2.3 研究思路 / 研究目的

专业词解释:

  • 研究对象:你具体研究的“谁”或“什么”,比如“中小制造企业”“某APP用户”“某地区高校”。
  • 选题意义:为什么这个题值得做,对理论和实践分别有什么价值。

3.2 2.1 研究对象——结构与概况(第 8–9 页)

第 8 页:对象画像

  • 右侧是三个人物剪影 + 百分比,可用来表示:

  • 不同类型样本占比(例如男/女、不同年龄段);

  • 或不同群体的某种现象程度(如满意度、使用率)。

讲法示例:

“本研究以 XX 为研究对象,其中 A 类占 30%,B 类占 50%,C 类占 20%,基本覆盖了……的典型类型。”

第 9 页:对象拆分与比较

  • 中间是 4 个编号圆圈,可以表示:

  • 四类典型企业;

  • 四类用户群体;
  • 或四个场景/地域。
  • 每个圆圈旁边写该类对象的特征、存在的问题。

逻辑:

  • 先用第 8 页给出整体结构,再用第 9 页细化为若干类别,说明研究对象有代表性且可区分

3.3 2.2 选题意义——为什么值得研究(第 10 页)

  • 画面下方是三栏结构,表示三方面的研究意义
  • 可按“宏观—中观—微观”来讲:

  • 理论意义

    • 丰富了某领域的理论框架、弥补了文献空白;
    • 实践意义

    • 给政府/企业/机构提供决策参考,优化管理、提升效率;

    • 个人与培养意义

    • 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或后续研究打基础。

一句话收束: “概括来说,这个选题既回应了现实中的……问题,又在学术上补充了……内容。”


3.4 2.3 研究思路——怎么做这项研究(第 11 页)

  • 左侧仍是导航栏“2.3 研究思路”,右侧是阶梯式流程条
  • 每一条步骤可以写:

  • 提出研究问题

  • 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
  • 研究设计(问卷/访谈/实验)
  • 数据收集与处理
  • 实证分析与模型检验
  • 结论与建议

逻辑关系:

  • 从“问题 → 文献 → 设计 → 数据 → 分析 → 结论”,完整展示研究闭环,
  • 为后面章节(方法、结果)做好铺垫。

4. 第三部分:研究总结/研究综述(第 12 页)

  • 大号数字 3,标题“研究总结”(或“研究综述”),下列 3.1–3.4 四条小目:

  • 3.1 相关研究

  • 3.2 理论综述
  • 3.3 实证设计
  • 3.4 数据分析(示意)

这页的角色:

  • 一方面可以作为即将进入方法与结果部分的过渡页
  • 另一方面,也可以在答辩中快速回顾已经完成的工作,让老师对整体结构再建立一遍印象。

讲解建议:

“前面两部分分别介绍了论文的核心内容和产生背景。接下来,我将从相关研究、理论框架、实证设计以及数据分析四个方面,对我的研究工作做一个系统的总结。”


三、整体逻辑关系梳理

  • 封面 + 目录(1–2 页):回答“谁在讲、要讲什么”。
  • 论文摘要(3–6 页):从整篇论文高度压缩信息,先给老师一个总览图
  • 论文背景(7–11 页)

  • 先说“研究谁”(研究对象),

  • 再说“为什么要研究”(选题意义),
  • 最后说“准备怎么研究”(研究思路)。 → 完整回答“这个题目为什么值得做、你打算怎么做”。
  • 研究总结(12 页):把前面内容收束成几个板块,为后续方法与结果(在完整模板的后半部分)做引子。

四、实用小提示

  1. 每张图只讲 1–2 个关键点,不要逐句念文字。
  2. 专业名词先翻译成人话,再简短说明学术含义,例如:

  3. “研究对象”就是“我们观察的那群人/那些企业”;

  4. “选题意义”就是“这件事为什么值得花时间研究”。
  5. 章节之间,用一句话做过渡,比如:

  6. “摘要部分是从上往下俯视整篇论文,接下来我们回到地面,看一看这个研究从哪里来。”

照着这个讲解结构,把你自己的题目、数据和结论填进去,就能完成一场逻辑清晰、层次分明的论文答辩展示。

关联标签

获取完整资源包

下面我把这一整页 PPT 当成一场论文答辩来讲一遍,你可以把自己的真实内容替换进去用。,一、核心主题和目的

¥ 1.00 ¥2.00
限时 5 折
PPT大小:1.8 MB
PPT特点:总结与计划、商务汇报、数据分析
PPT页数:35 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