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面我把这套 黑白科技线框风 的 PPT,当成一份“毕业论文/调研报告答辩”来讲,整理成一份可以直接套用的讲解稿框架。
下面我把这套 黑白科技线框风 的 PPT,当成一份“毕业论文/调研报告答辩”来讲,整理成一份可以直接套用的讲解稿框架。
一、核心主题和整体目的
- 主题定位: 标题是“202X 论文答辩 / 实践报告 PPT 模板”,背景是抽象的点线网络,整体偏科技、理工、信息类风格。
-
整体结构(看第 2 页 CONTENT):
-
研究概述(Overview)
- 研究方法(Methods)
- 研究过程(Procedure)
- 问题探讨(Exploration)
- 结论总结(Conclusion)
这一套页图主要解决三件事:
先交代:我研究的是什么 → 再说明:为什么、基于什么理论 → 最后讲:怎么研究、用什么工具。
二、逐页/模块讲解框架
1. 封面(第 1 页)——“我是谁,在讲什么”
- 左侧深色竖条放标题、学校、专业、姓名;
- 右侧是点线网络背景,强化“信息化、数据化”的氛围。
开场示例:
“各位老师好,我是 XX 学院 XX 专业的 XX,今天进行毕业论文/实践报告答辩,题目是《……》。”
2. 目录页(第 2 页)——五大部分的导航
右侧列出五个模块:
- 研究概述 Overview
- 研究方法 Methods
- 研究过程 Procedure
- 问题探讨 Exploration
- 结论总结 Conclusion
讲法:
“汇报主要分为五部分:首先简要介绍课题概况,其次说明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,然后对关键问题进行探讨,最后做出结论并总结。”
3. PART 01 封面:研究概述(第 3 页)
- 深灰色块写“PART 01 研究概述”;
-
下方可列小点,比如:
-
论文主题
- 选题背景
- 研究现状
- 研究意义
过渡语:
“首先进入第一部分,介绍论文的主题、背景和研究现状,为后面的分析做铺垫。”
4. 论文主题(第 4 页)
页面结构:
- 左侧标题“论文主题”;
- 右侧图文组合,一张办公桌/电脑照片,旁边一段框选文字。
建议内容:
-
用 3~4 句话说明:
-
研究对象是谁(什么行业、什么系统、哪类人群);
- 研究问题是什么(核心矛盾/痛点);
- 希望达到什么目标(优化效率、提升满意度、提出模型等)。
5. 选题背景(第 5 页)
页面结构:
-
中间一条横向区域,上下两个气泡型条块:
-
上:宏观背景 / 行业现状
-
下:局部背景 / 实际场景
-
下方三个小图标,可写成:
-
政策/环境背景
- 技术/市场变化
- 用户/管理需求
讲解示例:
“在国家政策、技术发展和用户需求变化的共同作用下,当前在 XX 领域出现了 …… 的现象。但在具体实践中,仍然存在 …… 的问题,这也是本课题产生的现实背景。”
6. 论点现状 / 研究现状(第 6 页)
页面结构:
- 中央黑色圆形“SUBTITLE”,周围放射形分布 4 个小圆,每个小圆加一段文字。
用途:
-
概括几类主要观点或实践模式,比如:
-
传统做法的特点;
- 新兴模式的优点;
- 现有研究的共识;
- 尚未解决的争议或空白。
通俗解释“研究现状”:
就是“别人目前是怎么做的、怎么研究的”,这样老师可以看到你不是在重复已有工作,而是在此基础上往前走一步。
7. 研究意义(第 7 页)
页面结构:
- 三张照片横排,每张下方一短段说明。
可拆为三个方面:
- 理论意义:补充某一理论在本领域的应用,构建或丰富某个模型;
- 实践意义:为企业/学校/行业提供改进方案或决策依据;
- 方法意义或社会意义:形成可复制的方法框架,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。
8. PART 02 封面:研究方法(第 8 页)
- 深灰色块写“PART 02 研究方法 Methods”;
-
下方可列出:
-
数据来源
- 研究对象
- 分析方法
- 工具与流程
过渡语:
“接下来介绍本课题具体采用了哪些研究方法,以及整体的研究思路。”
9. 理论基础(第 9 页)
页面结构:
- 左边一张手写计划本的图片,右侧多行条目。
适合放:
-
使用到的主要理论/模型名称,比如:
-
技术接受模型(TAM)
- 计划行为理论
- 服务质量模型等
- 每条用一句话说明“这个理论帮我解决了什么问题”,例如:
“通过技术接受模型,我们从感知有用性、易用性等角度设计问卷指标。”
通俗解释“理论基础”:
理论基础就是你研究时用到的“思考工具”和“参考框架”,不是堆名词,而是告诉老师:我为什么这么设计、这么分析,是有理论依据的。
10. 研究思路(第 10 页)
页面结构:
- 中间横向箭头,从左到右有多个小圆节点,每个节点表示一个步骤。
流程示例:
- 明确研究问题和目标;
- 查阅文献、确定理论框架;
- 设计问卷/实验/系统方案;
- 数据采集与整理;
- 数据分析与结果解释;
- 提出对策和建议。
逻辑关系:
- 完整呈现“从问题 → 方法 → 数据 → 结论”的闭环,让老师一眼看出你的研究是按步骤推进的。
11. 研究假设 / 指标体系(第 11 页)
页面结构:
- 多个图标+文字排成两行,比如“变量 A、变量 B、满意度、行为意向”等。
适合内容:
-
若是实证研究,可写:
-
自变量(影响因素):功能性、易用性、信任度等;
- 因变量(结果):满意度、持续使用意愿等。
-
若是设计型研究,可写:
-
评价指标:性能指标、用户体验指标、成本指标、安全性等。
通俗解释“研究假设”(如有需要):
假设就是“我认为 A 会正向影响 B”,后面通过数据来验证这个判断是否成立。
12. 方法工具(第 12 页)
页面结构:
-
三个竖直卡片:
-
左:图标 + 大数字(如样本量、问卷数量);
- 中:文档图标 + 数字(文献篇数或分析次数);
- 右:放大镜图标 + 数字(模型/指标个数等)。
可填内容:
- “共发放问卷 123 份,回收有效问卷 789 份”;
- “阅读和整理相关文献 456 篇”;
- 以及使用的软件工具:SPSS、Python、Excel、NVivo、MATLAB 等。
讲解示例:
“在研究过程中,我们共收集到 N 份有效样本,阅读了约 M 篇相关文献,并主要使用 SPSS/Excel 等工具进行数据统计和回归分析,这些工具保证了结果的可靠性。”
三、把它串成一段可用的讲解逻辑
结合上面所有页面,你可以这样组织整场汇报:
- 封面:自我介绍 + 课题主题。
- 目录:说明研究将从“概述 → 方法 → 过程/探讨 → 结论”展开。
-
研究概述:
-
论文主题(第 4 页);
- 选题背景(第 5 页);
- 研究现状(第 6 页);
- 研究意义(第 7 页)。
-
研究方法与理论:
-
理论基础(第 9 页);
- 研究思路流程(第 10 页);
- 研究假设/指标体系(第 11 页);
- 方法工具和数据情况(第 12 页)。
后续你再补上“研究过程、问题探讨、结论与展望”的部分,就能完成一套 结构清晰、专业感强、又便于终端读者理解 的答辩 PPT 讲解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