围绕 “书信与文字的温度” 展开的中国风 PPT模板
一、整套 PPT 的核心主题和目的
从第一页的大标题 「见字如面」、书卷印章、浅色信纸背景、燕子与花枝等元素看,这是一套围绕 “书信与文字的温度” 展开的中国风 PPT 模板。
可以这样概括它的目的:
通过“三封信”式的结构,用文字摘录、配图、关键词和图表等方式, 带领读者去体会:文字像见面一样真切,书信承载着情感和思考。
它既可以用来讲读书分享、书信体作文,也适合做“给未来的一封信”“书信里的人生智慧”之类主题课。
二、整体结构与逻辑关系
整套 12 页大致分为几层:
- 封面(第 1 页):点出主题“见字如面”,营造书信氛围。
- 目录(第 2 页):交代结构——“第一封书、第二封书、第三封书”。
-
第一封书模块(第 3–7 页):
-
模块封面 → 原文或节选 → 配图+赏析 → 条目式梳理。
-
第二封书模块(第 8–11 页):
-
模块封面 → 文本+图表(柱状图、关键词、饼图)分析。
-
结尾与关键词回顾(第 12 页):
-
用“关键词+水墨圆”收拢全文情感。
逻辑上是一个反复的结构: “封面引入 → 文字呈现 → 图文共情 → 结构分析 → 关键词回顾”, 每一封“信”都按类似节奏展开。
三、逐页/逐模块讲解
1. 第 1 页:封面——「见字如面」
画面要点:
- 左侧是一个篆刻风的红色印章,象征传统书信上会盖的私章。
- 右侧竖排大字「见字如面」,两侧配有淡色花枝。
- 底部有“小喇叭”图标,暗示可以加入背景音乐或朗读录音。
可以这样向读者说明:
“今天这一套内容叫《见字如面》。 ‘见字如面’这句话的意思是:看到你的字,就像见到你本人。 封面用印章、花枝、信纸底色,把我们带入一个慢下来、静下来的书信世界。”
小知识: ‘见字如面’ 常出现在信件开头,用来表达‘久未见面,以字代面’的心情。
2. 第 2 页:目录——三封信的整体安排
版式:
- 左侧竖排大字「目 录」。
- 右侧斜向排布:第一封书、第二封书、第三封书,上方飞过一只小燕子。
讲解要点:
“这一页告诉我们,全篇将通过三封信来展开。 每一封信可以是一本书的节选、一段往来书信,或者是写给某个对象的文字。 燕子象征‘传递消息’与‘春日来信’,,让目录看起来更有画面感。”
这里的“三封书”可以理解为三组内容模块,而不一定都是传统意义上的信件。
3. 第 3 页:第一封书——模块封面
画面:
- 右侧竖排写着「第一封书」;
- 旁边有一行细小字作为副标题(可写本封信的主题,如“给自己的一封信”)。
这是 第一封信的章节封面,用来分隔结构、提醒读者“接下来进入第一部分”。
使用时,你可以把副标题改成更具体的名称: 比如 “第一封书:给少年时的自己” 或 “第一封书:往昔书卷中的生活之道”。
4. 第 4–7 页:第一封书——文字与生活场景
4.1 第 4 页:大段文本页
布局:
- 左侧是一只飞翔的燕子,下方有短小句子;
- 右侧是一整列竖排正文,上方用灰色丝带样标注“标题”。
适合放:
- 第一封信的核心内容节选;
- 或者一段具有代表性的古文、书摘。
你可以在讲解时先朗读这段文字,再简要解释: “这一封书,主要讲的是……通过这些句子,我们能感受到写信人怎样的情绪(比如思念、劝勉、告白)。”
4.2 第 5 页:配图+篇章——《小窗幽记》
画面要点:
- 左侧是一张茶席或书桌的照片,旁边竖排标题“小窗幽记”;
- 右侧是多段文字,从排版看像是文段摘录与解读。
可这样讲:
“这里引用了《小窗幽记》中的文字。这是一部古代随笔式作品, 常常通过小故事、小议论来谈修身、生活情趣。 左边的茶席照片,让人有种‘在窗边读信、读书’的安静感觉, 右边则可以写对这段文字的理解,或者引申到我们自己的生活。”
通俗解释: 《小窗幽记》 可以理解为一位古人写的“生活随想录”, 主题包括怎样过简静的日子、如何与人相处等。
4.3 第 6 页:图文错落——信中故事/情景描写
结构:
- 左侧为一整块深色竖长文本区,可放一段重点原文或感想;
- 右侧是桌面上花与茶杯的照片,下方有短文;
- 右边缘竖排“标题”。
用途:
“这一页可以专门讲第一封书里最打动人的一段。 左边保留原句或重要摘录,右边用一张生活照和一小段白话说明, 把文字里的‘画面’搬到现实生活中,让人更容易理解。”
4.4 第 7 页:图标+条目——从信里总结三点
画面:
- 左侧有三排条目,每条前方是图标(小汽车、小船、建筑),后面是简短句子;
- 右侧是一整段文字说明。
适合做: 结构梳理 / 三个启示
“读完这封信,我们可以总结出三方面:
- 第一条可以写‘关于行走与漂泊’;
- 第二条写‘关于选择与方向’;
- 第三条写‘关于归宿与安稳’…… 图标只是视觉符号,你可以根据内容换成更贴切的图案。”
小知识: 这种“图标 + 短句”的形式,其实就是把长段文字压缩为 三个‘记忆点’, 帮助观众听完后还能记住大意。
5. 第 8 页:第二封书——模块封面
画面:
- 右侧竖排「第二封书」及副标题;
- 版面大面积留白,像展开的信纸。
这页与第 3 页作用相同,用来 切换到第二封信。
你可以提示: “第一封书更多是从生活情趣、修身角度来谈。 第二封书,我们换一个视角,比如写给亲人的信,或写给城市的一封信。”
6. 第 9–11 页:第二封书——数据、关键词与分析
这一组页面的特点是:开始出现图表和关键词,适合做“理性一点的拆解”。
6.1 第 9 页:柱状图 + 文本说明
结构:
- 左侧是几根水墨风竖条,类似简单的柱状图;
- 右侧竖排“标题”,旁边配花枝装饰。
可以这样使用:
“这页可以统计或对比第二封书里提到的几个方面, 比如:‘提到亲情的次数、提到城市的变化、提到自我反思’等等, 通过长短不一的水墨柱条,给大家一个量化的印象。”
通俗解释: 柱状图 就是把一组数字变成一根根高低不同的“柱子”, 谁高谁低一眼就能看出来,比单纯写数字要直观。
6.2 第 10 页:关键词气泡 + 分段解析
画面:
- 左侧有三枚水墨圆圈,分别写着「关键词」三次,可以改成具体词;
- 右侧是两三段正文,用来解释这些关键词。
讲解方式:
“这里我们从第二封书中提炼出三组关键词, 比如‘愧疚、期待、祝福’。 左边圆圈负责显示词语,右边的文字则进一步解释: 这个词在信里是怎么出现的、对写信人意味着什么。”
关键词 就是整封信里 最重要、最能概括意思的几个词, 抓住它们,就抓住了信的核心。
6.3 第 11 页:饼图 + 条目总结
画面:
- 左侧是一张彩色的水墨风 饼图;
- 右侧是三条带菱形小图标的分点说明。
适合说明:
- 各类内容在信中所占比重;
- 或者读者反馈、情感类型的占比。
通俗解释: 饼图 就像把一个圆饼切成几块,每一块代表某一类的比例—— 比如 40% 讲亲情,30% 讲自我成长,20% 讲城市变化,10% 讲未来计划。
你可以边指着饼图边说:“从这张图可以看出,这封信最重的一块其实是……”
7. 第 12 页:尾声——关键词回顾与情感收束
结构:
- 左侧上下各一块文字区,标题都是「关键词」,下面是对应的短段落;
- 右侧是一枚墨圈,中间零星花瓣,好像被风吹散的纸花。
作用:
“最后这一页用‘关键词 + 水墨圆’做一个安静的收尾。 左边可以写两组你最想让大家带走的词,比如‘珍惜’与‘告白’、‘成长’与‘宽恕’。 右边的画面则像是一封信写完后留在心里的余韵。”
墨圈在国画里常被用来代表 轮回、完整、合一, 放在结尾,有“把所有信件的情感圈在一起”的意味。
四、结构小结:一堂“通过书信认识自己和他人”的课
如果你要面向终端用户(学生、读者)讲解,可以按下面这条线来串起全套 PPT:
- 封面: 告诉大家主题是“见字如面”——用信件重新连接人与人。
- 目录: 说明今天会一起读“三封信”,每一封都代表一种关系或一种心情。
-
第一封书:
-
先朗读文字,再借照片与图标,让大家看到古书、随笔里的生活智慧;
- 最后用三条图标小结“这封信给我们的三个提示”。
-
第二封书:
-
不只感性朗读,还用柱状图、关键词、饼图做结构化分析;
- 帮大家学会从一封信中提炼重点、读出“比例”和“侧重”。
-
尾声:
-
用两组三四个关键词,回答“读完这些信,我们想记住什么?”
- 配合水墨圆与花瓣,让整场分享在安静的画面中结束。
这样,观众既能享受文字与插画带来的美感,又能清晰地理解每一页在讲什么、每一封“书”之间是什么关系,真正体会到 “见字如面,字里行间都是人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