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墨山水风格的 「中国风教学 / 文化展示」PPT模板
一、整体主题与目的
这是一套水墨山水风格的 「中国风教学 / 文化展示」PPT 模板。 整体用浅米色做底、灰黑水墨山、远帆飞鸟做背景,气质安静、雅致,很适合:
- 语文 / 国学 / 历史课件
- 传统文化讲座、社团活动汇报
- 中国风品牌、文创项目的介绍
核心目的:
提供一个“先引入→讲内容→再理解背景”的讲解框架,在浓郁的水墨氛围中系统呈现一门课程或一个主题。
二、整体结构概览
从页面顺序来看,大致结构是:
- 封面(中国风主题)
- 前言:导语和整体说明
- 目录:本次课程/汇报结构
- 第一部分:课本内容
- 第二部分:了解背景
每一部分内部又配了多种版式:图文对照、要点三分、分段长文等,方便展开细讲。
三、模块逐页讲解
1. 封面页(第 1 页)——定调“中国风”
- 画面:远山、渔舟、飞鸟,标准水墨山水构图。
- 中间竖排“中国风”,旁边小字可以写副标题,如“传统文化赏析课件”。
可以开场说明:
- 什么是“中国风”:带有中国传统审美特征的设计和内容;
- 今天要围绕哪一个具体主题来讲(如一篇课文、一种艺术形式等)。
2. 前言页(第 2 页)——交代课程缘起
- 右侧竖排大字“前言”;
-
左侧一大段正文,用于写:
-
课程背景:为什么要开这节课 / 做这次分享;
- 学习目标:希望大家学完能理解什么、感受到什么。
“前言”通俗理解:
就是上课前的“几句话交代”,让听众知道“这节课为什么值得听”。
3. 目录页(第 3 页)——给出结构
- 右侧竖排“目录”;
-
左侧竖排若干栏目,可写:
-
一、课本内容
- 二、作品赏析
- 三、时代背景
- 四、人物故事 ……
作用:
- 告诉学生本节课将经历哪些环节,
- 也为后面每一部分的标题页做铺垫。
四、第一部分:课本内容(第 4–8 页)
4.1 部分封面——「课本内容」(第 4 页)
- 画面上有一枝花自左上垂下,右侧竖排标题“课本内容”;
- 下方一段文字,可写对课文的整体介绍:作者、体裁、大致内容。
逻辑: 从整体到局部,先告诉大家“这篇课文讲什么”。
4.2 图文对照版式(第 5 页)
- 左右各一幅山水/花鸟小图,下面配文字。
适合使用场景:
- 对比课文中的两个场景、两段描写;
- 或“原文片段 + 白话解释”。
4.3 三要点概览(第 6 页)
- 中间是三个带边框的小牌匾:壹、贰、叁;
- 下方各有一段简短文字说明。
可以写:
- 课文主旨
- 结构特点
- 语言特色 / 重要意象
这一页相当于“本课三大知识点”,为后面的细讲打好提纲。
4.4 分段详解文本页(第 7–8 页)
- 大面积文字,配少量山水背景或小插画;
-
适合逐段讲解课文内容,例如:
-
第一段写什么画面,有什么情感;
- 第二段如何过渡,有哪些关键句;
- 可以在文字里添加“赏析”“小结”等字样。
版式特点:
- 7 页偏纯文字讲解;
- 8 页在右侧增加一张插画,更适合做“赏析 + 例图”使用。
五、第二部分:了解背景(第 9–12 页)
5.1 部分封面——「了解背景」(第 9 页)
- 画面类似第四页,只是竖排标题改为 “了解背景”。
“背景”可以包括:
- 作者生平、创作年代;
- 当时的社会环境、历史事件;
- 与作品内容密切相关的风土人情。
5.2 时间线 / 三阶段结构(第 10 页)
- 中间有“壹、贰、叁”三个箭头式牌匾,从左到右排开;
- 下方各一段文字。
适合用于:
- 作者人生三阶段;
- 作品创作、传播的三个关键时期;
- 或从“历史背景 → 现实影响 → 现代意义”的递进结构来写。
这页体现的是按时间或逻辑递进的流程。
5.3 长文说明页(第 11–12 页)
-
与 7、8 页类似,但内容换成“背景解读”:
-
例如解释某个典故、历史制度、美学观念等;
- 12 页左侧有一个小方框,可以放“本节重点”或“课堂思考”。
使用建议:
- 把“难懂的背景知识”拆成几段短文,
- 每一段后可以点出对理解课文有什么帮助。
六、流程与逻辑关系梳理
把 12 页内容串联起来,是一条非常清晰的教学线:
-
定调与导入
-
封面 + 前言 + 目录:告诉学生今天是“中国风”主题的课程,要从“课文内容”和“背景理解”两大块来学。
-
先读懂课文本身
-
课本内容部分:
- 通过图文对照理解故事/景物;
- 用三要点概括主旨与结构;
- 再逐段细讲语言和意象。
-
再往后看作品背后的世界
-
了解背景部分:
- 用三阶段结构或时间线梳理历史与人物;
- 用长文页解释难点与文化含义;
- 最后用“本节重点 / 思考”收束,帮助学生建立整体理解。
七、一句给授课者的建议
用这套水墨中国风 PPT 上课时,可以遵循: “先带大家走进画面和文字 → 再带大家走出课本,看见背后的时代与人生。”
这样既不破坏传统美学的意境,又能让学生在轻柔的画面中,扎实地掌握知识点与文化深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