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文答辩/开题汇报模板,整体围绕三大部分展开:
总结与计划 1 min read

论文答辩/开题汇报模板,整体围绕三大部分展开:

Blog Author

下面我按“整套结构 → 各模块内容 → 逻辑关系”来帮你整理一份讲解稿,你把里面的“本研究…”等句子替换成自己的具体题目即可直接使用。


一、本页核心主题和整体目的

这套 PPT 是一份论文答辩/开题汇报模板,整体围绕三大部分展开:

  1. 第一部分:绪论 说明为什么选这个题、有什么意义,以及前人都做了什么。
  2. 第二部分:研究方案与思路 展示你打算怎么做:研究框架、方案设计、研究步骤。
  3. 第三部分:关键技术与实践难点 点出实施过程中涉及到的关键技术环节和实现上的难点。

目的就是:用清晰的章节结构,让评委在较短时间里弄明白“研究背景 → 前人研究 → 我的方案 → 后面要解决的关键问题”这条主线。


二、按模块/区域逐页讲解

(1)封面与目录

1. 封面页(第 1 页)

  • 中央大圆点:“此处添加答辩论文标题”
  • 下方:答辩人、指导老师等信息。

讲解示例:

“各位老师好,我是 XX 专业的 XX,今天汇报的论文题目是《……》,指导老师是……。下面我将根据 PPT 的结构,依次介绍研究背景、研究方案与思路,以及关键技术与实践难点。”

2. 目录页(第 2 页)

左侧蓝色标签列出了五个章节:

  1. 绪论
  2. 研究方法与思路
  3. 关键技术与实践难点
  4. 研究成果与意义
  5. 论文总结

当前展示的 12 页主要涵盖前 3 大部分,其中:

  • 第 3–8 页属于 第一部分:绪论
  • 第 9–11 页属于 第二部分:研究方案与思路
  • 第 12 页是 第三部分:关键技术与实践难点 的开头页。

(2)第一部分:绪论(第 3–8 页)

3. 绪论部分总览(第 3 页)

  • 蓝色圆形写着“第一部分 绪论”,是本部分的封面。
  • 可以在这里概括本部分要讲的三个问题:

  • 为什么选这个题(背景与意义);

  • 前人都怎么研究的(国内外研究综述);
  • 我站在什么理论基础上(理论和文献综述)。

4. 选题背景(第 4 页)

  • 左右配有图片与文字,对应两类背景:

  • 情境图景:用场景照片展示研究发生的环境,例如行业环境、社会问题场景等。

  • 发展现状:用另一张图片配合文字,说明当前发展阶段,如“迅速增长”“问题暴露”“政策驱动”等。

通俗解释:

  • 选题背景就是回答:

“现实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或问题,让我意识到这个题目值得研究?”

可以从政策背景、行业变化、技术进步、用户需求等角度展开。


5. 研究意义(第 5 页)

  • 上方标题“研究意义”,下面环绕一个中心小圆,四周是若干图标(飞机、电脑、汽车等),代表不同应用或受益领域
  • 每个图标旁边留有简短文字,分别写:

  • 理论意义:补充或检验某个理论;

  • 实践意义:为企业/政府/学校提供建议;
  • 社会意义:改善用户体验、提升效率等;
  • 个人与学科意义:提升研究能力、服务专业发展等。

讲解要点:

用 2–3 句话分别说明:“对学术有什么价值”“对实践单位有什么帮助”“对社会或普通人有什么影响”。


6. 国内研究综述(第 6 页)

  • 上方标题“国内研究综述”,下方用多个圆形图标和文字块,分别概括不同学者或不同研究方向。
  • 每一块可以写:

  • 研究主题(例如:A 类研究关注政策,B 类研究关注企业行为);

  • 使用的方法(问卷、案例、实验等);
  • 得出的主要结论。

通俗解释:

  • 研究综述就是帮老师们梳理:

“在国内,别人已经做过哪些类似的研究?他们是怎么做的?得出了什么结论?还留下了什么空白?”


7. 国外研究综述(第 7 页)

  • 顶部仍是“国外研究综述”,中间是一条横向流程带,分为多个颜色块,每块代表一个研究阶段或一个研究流派。
  • 每一段可以写:

  • 国外主流观点;

  • 典型案例或代表学者;
  • 与国内研究的差异。

逻辑关系:

  • 国内综述 + 国外综述,目的是说明:

  • 你对这个领域的研究现状足够了解

  • 你能看出“已有研究”与“现实问题”之间的差距,为自己的选题提供依据。

8. 研究理论与文献综述(第 8 页)

  • 四幅图片 + 四个文字框,适合用来介绍四个关键理论或四个重要文献方向

  • 例如:某经典理论、某模型、某评价框架等。

  • 可以分为:

  • 理论 A:核心观点、与你研究的关系;

  • 理论 B:适用于你研究的哪一部分;
  • 文献方向 C:前人从什么角度研究;
  • 文献方向 D:还存在什么不足。

通俗解释:

  • 理论基础:你理解问题的“放大镜”和“尺子”;
  • 文献综述:你站在别人肩上的那一堆“砖”。

(3)第二部分:研究方案与思路(第 9–11 页)

9. 第二部分封面(第 9 页)

  • 蓝色圆形写着“第二部分 研究方案与思路”,提示接下来从“怎么做”角度展开。
  • 可以在这里过渡:

“前面我从背景、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情况介绍了‘为什么做’。下面进入第二部分,重点说明本研究的整体方案和具体思路。”


10. 研究方案(第 10 页)

  • 中心大圆写“研究方案”或“核心问题”,周围几个小圆连接,表示研究的几个子模块,比如:

  • 指标体系设计;

  • 数据采集方案;
  • 实证分析模块;
  • 系统或模型设计;
  • 实施与评估。

逻辑关系:

  • 这一页是“静态结构图”:告诉老师你的研究由哪几块组成,每一块分别负责解决哪类问题。

11. 研究思路(第 11 页)

  • 上方标题“研究思路”,画面上是一个带方向的流程结构,几张图片依次相连。
  • 建议按照时间或逻辑顺序写出 4–5 个步骤

  • 明确研究问题与目标;

  • 收集和整理相关文献,构建理论框架;
  • 设计问卷/访谈提纲或实验方案;
  • 开展实地调查、数据收集;
  • 进行数据分析与模型检验,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。

通俗解释:

  • 研究方案回答“研究拆成哪些模块”;
  • 研究思路回答“这几个模块按什么顺序开展”。

(4)第三部分:关键技术与实践难点(第 12 页)

  • 第 12 页是“第三部分 关键技术与实践难点”的封面。
  • 这一部分在后续的完整 PPT 中会进一步展开,通常包括:

  • 采用了哪些关键技术或核心方法(例如某算法、某评价模型、某系统架构);

  • 在实验或实际应用中遇到哪些困难(数据难获取、模型难收敛、用户参与度不足等);
  • 你是如何尝试解决这些问题的。

这一页的作用:

  • 让评委提前知道,你不仅有理论设计和研究计划,还意识到了实施过程中真正的难点,后面会针对这些难点展开说明。

三、整体逻辑关系小结

整套 PPT 的逻辑可以概括为一条清晰的链条:

  1. 绪论(3–8 页)

  2. 选题背景 → 研究意义 → 国内外研究综述 → 理论与文献综述

  3. 回答的是:“为什么要做这项研究?别人已经做了什么?我基于哪些理论?”

  4. 研究方案与思路(9–11 页)

  5. 研究方案 → 研究思路

  6. 回答的是:“我打算怎么做?研究分成哪些模块?按什么步骤推进?”

  7. 关键技术与实践难点(12 页及后续)

  8. 说明技术要点与实施难点

  9. 回答的是:“真正难的地方在哪?我准备如何突破?”

你在实际使用时,只需要把每个位置的“此处添加标题/文本”替换成自己的内容,并按照上面的讲解逻辑来串联,就能完成一场结构清晰、思路完整的论文答辩汇报。

获取完整资源包

下面我按“整套结构 → 各模块内容 → 逻辑关系”来帮你整理一份讲解稿,你把里面的“本研究…”等句子替换成自己的具体题目即可直接使用。,一、本页核心主题和整体目的

¥ 1.00 ¥2.00
限时 5 折
PPT大小:1.5 MB
PPT特点:总结与计划、商务汇报、数据分析
PPT页数:20 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