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课堂教学通用模板”,结构非常标准,完整覆盖了一节课的四个环节:
下面这份讲解,你可以直接配合这套浅橙色教学 PPT 模板来上课,只需要把示例文字换成自己的学科内容即可。
一、整体主题与目的
这套 PPT 是一份 “课堂教学通用模板”,结构非常标准,完整覆盖了一节课的四个环节:
- 课程导入
- 本课内容讲解
- 课堂练习
- 课后作业
核心目的:
帮你把一节课从“引起兴趣 → 系统讲解 → 当堂巩固 → 布置作业”讲清楚,让学生既听得懂,又记得住。
二、封面与目录:让学生知道“这节课干什么”
1. 封面(第 1 页)
- 标题:教学 PPT 模板(可替换为“《圆的周长》”“信息安全教育”等真实课题)
- 副标题可以写一句教学理念或课程简介。
- 下方写授课人、班级、日期。
作用: 正式开启课堂,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主题。
2. 目录页(第 2 页)
右侧列出四个部分:
- 课程导入
- 本课内容
- 课堂练习
- 课后作业
这页就是给学生一个“路线图”——
今天我们会按这四步来上完这节课。
三、PART 01 课程导入(第 3–5 页)
1. 章节封面(第 3 页)
- 标题:PART 01 课程导入
- 可以加一句话引出本课主题,例如:“从生活中的例子走进函数的世界”。
功能: 提醒学生:现在进入“导入”环节,先不要急着记笔记,跟着老师思考就好。
2. 图标式导入要点(第 4 页)
- 四个小图标横向排列(PART 01–PART 04),下面是短句说明。
-
适合用来设计 多个导入问题或活动,比如:
-
问题 1:生活情景提问
- 问题 2:展示图片或视频
- 活动 3:小组讨论
- 活动 4:学生分享
通俗理解:
就是把“怎么把学生带入课堂”的几种方式列出来,避免导入环节太单一。
3. 图片式情境导入(第 5 页)
- 左右两个圆形图片,中间是“PART 01 / PART 02”。
- 下方可以分别写两种情境或案例。
例如:
- 左图:生活中的现象 A,提出一个问题;
- 右图:与本课知识相关的现象 B,再抛出一个更深入的问题。
逻辑关系:
从两个不同的生活场景切入,最后指向同一个知识点,让学生觉得“这个知识原来处处都用得上”。
四、PART 02 本课内容(第 6–8 页)
1. 章节封面(第 6 页)
- 标题:PART 02 本课内容
- 简短英文说明可保持不变 or 写“Key Points”。
作用:正式进入“知识讲解”的主体部分。
2. 四个知识点概览(第 7 页)
- 四个圆形图标横向排列,下面是 PART 01–PART 04。
-
每个图标代表一个 知识模块,例如:
-
定义与概念
- 性质或规律
- 例题讲解
- 拓展应用
这页像“本课提纲”,先给学生看全貌,再一一展开。
3. 条形模块展开(第 8 页)
- 三或四个橙色长条模块,每个写“本课内容 + 简要说明”。
-
可以用于详细写出每个知识点的小标题,例如:
-
知识点 1:公式推导
- 知识点 2:解题步骤
- 知识点 3:易错点提醒
- 知识点 4:课堂小结(可选)
逻辑:
第 7 页从“上帝视角”看这节课讲什么, 第 8 页则是把其中内容“拉近”,告诉学生每一块具体讲啥。
五、PART 03 课堂练习(第 9–11 页)
1. 章节封面(第 9 页)
- 标题:PART 03 课堂练习。
- 下方可说明练习目的,比如“检验掌握情况 / 当堂消化”。
2. 勾选清单式练习(第 10 页)
- 左右两栏,每栏一个小图标 + 若干勾选条目。
适合用来设计:
- 基础题清单(左侧):概念题、直接套公式题;
- 提高题清单(右侧):综合应用题、开放性题目。
学生在做题时,你可以边讲边勾:“这两题属于基础练习,这一题是进阶训练”。
3. 流程图式练习设计(第 11 页)
- 三到四个方框通过箭头连成流程。
可以用来表示:
- 先做课堂小测(第一步)
- 再分组讨论错题(第二步)
- 然后学生上台板演(第三步)
- 最后老师进行归纳点评(第四步)
通俗理解:
不是简单发几道题,而是有“流程”的练习:做题 → 讨论 → 展示 → 点评,形成学习闭环。
六、PART 04 课后作业(第 12 页)
章节封面 + 作业说明
- 标题:PART 04 课后作业。
-
下方文字区可以写:
-
必做题:课本第几页第几题;
- 选做题:思考题或拓展题;
- 提交方式和时间:下节课前上交、线上提交等。
你也可以加一句“作业目的”:
- 巩固课堂内容;
- 为下节课做铺垫;
-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。
七、整体教学流程小结
把这套模板串起来,一节课的逻辑就很清晰:
-
课程导入
-
用问题、情境、图片把学生“带入课题”,激发兴趣。
-
本课内容
-
明确本节课的几个核心知识点,逐一讲解、例题演示。
-
课堂练习
-
通过基础 + 提高练习、个人作答 + 小组互动,检验掌握程度。
-
课后作业
-
设计有梯度的作业,保证知识在课后继续“发酵”。
如果你上课时按这四个环节来组织内容,配合模板中清晰的图标和结构,学生不仅知道“学了什么”,也清楚“为什么要这样学、学完要做什么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