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教学通用 PPT 模板」 的缩略图,蓝白配色、排版端正,适合中学、高校或培训课堂使用
总结与计划 1 min read

「教学通用 PPT 模板」 的缩略图,蓝白配色、排版端正,适合中学、高校或培训课堂使用

Blog Author

一、整体主题与目的

这套 PPT 是一份 「教学通用 PPT 模板」 的缩略图,蓝白配色、排版端正,适合中学、高校或培训课堂使用。

它的核心目的:

  • 帮授课老师规范一节课的结构
  • 让学生从“课前导入 → 正式内容 → 重难点巩固 → 课后作业” 这一条线中,清楚跟上课程节奏

二、整体结构总览(看第 2 页目录)

目录把整套课件分为四块:

  1. 课程导入
  2. 本课内容
  3. 重点与难点
  4. 课后作业

对应到 12 张页面,大致是:

  • 第 1 页:封面
  • 第 2 页:目录
  • 第 3–5 页:课程导入
  • 第 6–8 页:本课内容
  • 第 9–11 页:重点与难点
  • 第 12 页:课后作业

下面按模块往下讲。


三、模块一:课程导入(第 3–5 页)

1. 模块封面(第 3 页)

  • 中间圆形里写着 “课程导入 01”
  • 下方一两句提示语,可写本节课主题、背景或引子。

作用: 让学生知道:现在是正式上课前的“热身”阶段,主要是激发兴趣、引出主题。


2. 文本式导入页(第 4 页)

  • 右侧是一张写字的特写照片,营造“正在上课”的氛围。
  • 左侧是对话框样式的文本区,顶部写“课程导入”,下面可放:

  • 故事、案例

  • 日常生活中的现象
  • 一两个引导性问题

通俗理解“课程导入”:

就是用一个好开头,让学生从“下课状态”走进“上课状态”。


3. 图标 + 文本导入页(第 5 页)

  • 左侧有 3 个圆形图标块,每块配标题和说明文字,可对应三种导入方式:

  • 情景导入:讲故事、放图片、播放视频;

  • 问题导入:抛出问题,让学生思考;
  • 复习导入:回顾上节课,引出新知识。
  • 右侧是一张手机拍摄植物的图片,表示与生活情景联系。

逻辑关系:

  • 03–05 页一起,把“这节课为什么要学、从哪里切入、和生活有什么关系”交代清楚,学生就更愿意听后面的内容。

四、模块二:本课内容(第 6–8 页)

1. 模块封面(第 6 页)

  • 圆形标题:“本课内容 02”
  • 下方一段话,可写本节课的整体目标或学习任务。

2. 分章节内容总览(第 7 页)

  • 页眉:本课内容
  • 中间一个文本框,简要概括这一课的核心内容。
  • 下方蓝色横条被分成 PART 01 / PART 02,表示本课内容可以拆成两个大部分。

用法示例:

  • PART 01:基础概念
  • PART 02:应用练习

学生一看就知道:

“这节课不是一锅粥,而是至少分为两个板块。”


3. 信息流式内容展开页(第 8 页)

  • 左侧竖排写着“本课内容”;
  • 右侧用图标 + 文字的方式展示 PART 01 / PART 02 / PART 03… 的具体要点:

  • 每个小块包括:

    • 图标(文件、邮件、对话框等)
    • 小标题(如“概念讲解”“例题分析”“小组讨论”等)
    • 一两句说明

逻辑关系:

  • 07 页给出“本课两大部分”的骨架
  • 08 页把每一部分再拆成几个学习活动或知识点
  • 这样从“整体 → 分块 → 细节”,结构很清晰。

五、模块三:重点与难点(第 9–11 页)

1. 模块封面(第 9 页)

  • 大标题:“重点与难点 03”
  • 下方可写一句话总结,比如:

“本节课我们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知识点和易错点。”

通俗解释:

  • “重点”就是必须掌握的内容;
  • “难点”是同学们最容易弄混或听不懂的地方,老师需要额外解释。

2. 双栏重点/难点列表(第 10 页)

  • 页面被拆成上下两个区域,每个区域都有放大镜图标和标题“重点与难点”。
  • 每一块里可以列出 2–3 条知识点,并配上简短说明。

用法建议:

  • 上半块:写“知识重点”——概念、公式、步骤;
  • 下半块:写“理解难点/易错点”——容易混淆的地方、常见错误示例。

3. 三步骤重难点梳理页(第 11 页)

  • 上方有三个相连的圆圈或箭头,分别标注:

  • 重点与难点

  • 重点与难点
  • 重点与难点
  • 下方三栏文字,每栏详细解释一个核心重难点。

逻辑关系:

  • 从 ①→②→③ 形成一个学习路径理解层次

  • 先弄清最基础的点;

  • 再处理稍复杂的;
  • 最后攻克综合性或应用性的难点。

六、模块四:课后作业(第 12 页)

  • 圆形标题:“课后作业 04”
  • 下方一段文字,可写作业布置说明与注意事项,例如:

  • 作业题目或练习范围;

  • 提交方式(纸质/线上);
  • 截止时间;
  • 评价标准等。

作用:

  • 把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后,通过作业进行巩固与检测
  • 同时让学生明确“下课后要做什么”,避免信息模糊。

七、整体流程与逻辑总结

把这套模板串起来,就是一节标准课的流程:

  1. 课程导入

  2. 用故事、问题、情境引起兴趣,说明“为什么要学”。

  3. 本课内容

  4. 先给出本课结构,再按部分展开知识点和活动,学生清楚“学什么”。

  5. 重点与难点

  6. 提醒同学哪些内容必须掌握、容易出错,在课堂中集中突破。

  7. 课后作业

  8. 安排练习与思考题,帮助学生在课后巩固和提升。


八、一句话给老师的使用建议

你可以这样用这套模板: “用导入抓注意力 → 用内容页搭好知识框架 → 用重难点页帮学生‘抓重点’ → 最后用作业把知识落地。”

这样,一节课的讲解会既有节奏又有重点,学生也能更轻松地跟上你的思路。

关联标签

获取完整资源包

一、整体主题与目的,这套 PPT 是一份 「教学通用 PPT 模板」 的缩略图,蓝白配色、排版端正,适合中学、高校或培训课堂使用。

¥ 1.00 ¥2.00
限时 5 折
PPT大小:28.5 MB
PPT特点:总结与计划
PPT页数:14 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