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教师说课实用模板”,背景是浅蓝色+花卉水彩,气质清新、正式又不压抑
一、整体主题与目的
这套 PPT 是一份“教师说课实用模板”,背景是浅蓝色+花卉水彩,气质清新、正式又不压抑。 它的核心用途是:帮助教师在公开课、说课评比或教学研讨中,系统汇报一堂课的设计思路和实施效果。
可以理解为:
把“这节课准备了什么、怎么上、上得怎样、下一步怎么办”讲清楚的一套结构化讲稿。
二、版面结构与内容逻辑
1. 封面与目录(第 1–2 页)
(1)封面页
-
左侧为课程标题区域,可写:
-
课题名称
- 授课教师、时间、学校
- 右侧大面积花卉装饰,营造典雅、庄重的仪式感,适合公开课场景。
(2)目录页
-
右侧列出 4 个章节条目,对应后面的主结构,例如:
-
教学背景与学情分析
-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
- 教学过程设计
- 教学成效与反思
- 作用:让听众先看到全貌结构,知道接下来汇报的顺序。
2. 第一部分:总体说明(第 3–4 页)
(3)章节封面:01 标题页
-
显示“01 + 本章标题”,下方三条列表,可用于:
-
本章要回答的 3 个关键问题,例如:
- 这节课为什么要上(课标、教材地位)
- 学生现在学到哪一步(学情特点)
- 这节课准备达成什么结果(目标概述)
(4)五瓣花图——多维构成关系
-
图形是一个五瓣花/风车,每一瓣代表一个维度:
-
如“课程标准、教材分析、学情分析、教学目标、教学策略”等。
-
逻辑关系:
-
中心主题不变,五个方面像花瓣一样围绕中心展开,说明:
“这一课的整体设计,是由这几方面共同支撑起来的。”
通俗理解:就是把“这节课从哪些角度考虑过”一次性展示出来。
3. 教学设计的步骤与流程(第 5–7 页)
(5)Z 形阶梯图——三阶段推进
-
一个 Z 字形的蓝色带状结构,分成 3 段,可表示:
-
前期准备(研读课标、了解学情)
- 课堂实施(创设情境、活动设计)
- 课后跟进(作业设计、拓展延伸)
- 逻辑:由低到高、逐步推进,适合讲“教学设计的三个阶段”或“能力培养的三个层级”。
(6)四连箭头——完整课堂流程
-
4 个圆点 01–04 嵌在箭头中,表示时间顺序:
-
例如:导入 → 讲授新知 → 当堂训练 → 归纳小结
- 适合用来一张图说清:
“这节课课堂上会依次出现哪些环节,每个环节要干什么。”
(7)三角金字塔——目标或层次结构
-
绿色三角形分为三层,从下往上递进:
-
底层:基础目标(知识与技能)
- 中层:过程方法(思维方式、学习方法)
- 顶层:价值观情感(态度、习惯、核心素养)
- 逻辑:越在上层越核心、越抽象,体现“由知识走向能力和素养”的理念。
4. 第二部分:实施与成效(第 8–10 页)
(8)章节封面:02 标题页
- 引出第二大块,比如“课堂实施与学生活动”或“教学效果与评价”。
(9)拼图图示——环节之间的相互嵌套
-
中心是一块四拼的拼图,每一块代表一个子模块:
-
如“自主学习、合作探究、展示交流、反馈矫正”等。
- 四周有延伸文字区,分别说明每一块的具体做法。
-
逻辑:
-
拼图象征“缺一块就不完整”,说明这些环节是相互配合、共同构成完整课堂的。
(10)成长树图——成果或收获
- 一棵绿色“知识树”,旁边列出 01、02、03 三条。
-
可用于总结:
-
学生在知识、能力、情感三个维度的收获;
- 或本次教学改革带来的三项改变。
- 逻辑:树干是本课主题,树叶是学生成长的具体表现 —— 从“种子”到“长成树”的形象隐喻。
5. 综合分析与提升(第 11–12 页)
(11)三圆交互图——要素组合或对比
-
三个圆环相互靠近,可以表示:
-
“教学资源、教学方法、学习评价”三者的配合;
- 或“教师、学生、家长”三方的协同。
-
使用方式:
-
每一圆介绍一个要素;
- 在中间或文字里点出:只有三者同时到位,效果才会最好。
(12)三角网络图——路径/策略拓展
- 三个小三角通过点线连接,形成一个网络结构。
-
可用来讲:
-
三条改进路径(课堂、作业、家校合作);
- 或三种不同策略(信息技术支持、分层作业、过程评价)。
-
逻辑:
-
各个三角既相互独立,又有联系,强调多种策略并行、相互支撑。
三、专业名词的通俗解释(示例)
- 学情分析:就是先搞清楚“这群孩子现在会什么、不太会什么”,好对症下药。
- 教学目标三维:知识技能、过程方法、情感态度价值观——简单说就是“学会什么、怎么学、学完有什么改变”。
- 教学流程:一节课从开始到结束,要经历的几个大步骤,就像做菜的“备菜–炒–装盘”。
四、整体逻辑小结(如何串起来讲)
在实际说课时,你可以按这样的顺序讲解整套 PPT:
- 封面+目录:说明课题和汇报结构。
-
第一部分(3–7 页):
-
用五瓣花、Z 形、四箭头、金字塔,讲清“这节课为什么这样设计、设计分几步、课堂流程如何安排、目标结构怎样”。
-
第二部分(8–10 页):
-
通过拼图和树图,展示课堂中各环节的配合以及学生的学习成果。
-
第三部分(11–12 页):
-
用圆形和三角网络,讨论教学中的关键要素、存在问题以及下一步改进策略。
这样讲下来,听众既能看到清晰的结构和逻辑链条,又能通过这些图示迅速理解每一部分的重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