带有海边/沙滩风格的 「教学通用 PPT模板
一、整体主题与目的
这是一套带有海边/沙滩风格的 「教学通用 PPT 模板」。背景是蓝色海浪和贝壳元素,氛围轻松、温暖,很适合:
- 小学 / 初中课堂
- 兴趣班、暑期课程、社团活动
- 需要“轻松学习感”的任何教学场景
核心目的:
帮老师把一节课拆成若干部分(A、B、C 三大段),用多种图文版式呈现知识点、例子和练习,让课堂内容既有层次又有趣味。
二、整体结构概览
从第 2 页「目录」可以看出,整套课件分为 4 个大块(这里只有占位文字「单击添加大标题」):
- 第一部分:A
- 第二部分:B
- 第三部分:C
- (可用作总结 / 作业 / 拓展)
在页面上大致对应为:
- 封面:第 1 页
- 目录:第 2 页
- PART ONE(A):第 3、4、5、6 页
- PART TWO(B):第 7、8、9 页
- PART THREE(C):第 10、11、12 页
下面按区域逐块说明。
三、封面与目录
1. 封面(第 1 页)
- 大标题:「教学通用 PPT 模板」
- 上方可写课程名称、年级、授课老师等;
- 下方有日期和“主题/课时”等信息位置。
- 背景海浪 + 贝壳,轻松不呆板。
作用: 告诉学生今天上什么课、谁来讲,同时定下“愉快学习”的基调。
2. 目录页(第 2 页)
- 标题:目录 / contents
-
右侧用 4 颗小海星作为项目符号,依次列出:
-
01 单击添加大标题
- 02 单击添加大标题
- 03 单击添加大标题
- 04 单击添加大标题
实际使用时可以改为:
- 01 主题导入
- 02 知识点讲解
- 03 课堂活动 / 练习
- 04 课堂小结 / 作业等
逻辑: 先给学生看“路线图”,让他们知道这节课大致会经过哪几个阶段。
四、PART ONE:A 模块内容(第 3–6 页)
1. 分章节封面 A(第 3 页)
- 大大的 「A」 放在左侧橙色圆形中,右侧写“第一部分 / PART ONE”,下面是“单击添加大标题”。
用途: 用来标出第一部分的起点,比如“第一部分:基础概念”。
2. 图文并列讲解页(第 4 页)
- 左侧竖排标题“01 单击添加大标题”;
-
右侧是一张插图(窗边、桌面等),旁边两段文字:
-
可用于放“知识点解释 + 举例说明”。
适合用来:
- 讲解一个核心概念;
- 或对比“正确 / 错误”的两种做法(上段概念,下段例子)。
3. 双图 + 多段说明页(第 5 页)
- 左侧上下两张图片,中间可以放简短小标题(如“例子一”“例子二”);
- 右侧是大段文字,分为两块或三块内容。
用法建议:
- 展示同一个概念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;
-
或展示“前后对比”:
-
上图:改进前
- 下图:改进后
4. 三点环绕说明页(第 6 页)
- 左侧圆形照片,右侧三条短文环绕图片排布,每条前面有小图标。
适合用来:
- 总结本部分的三个要点(例如“定义 / 特征 / 作用”);
-
或拆成“三个步骤”:
-
第一步怎么做
- 第二步怎么做
- 第三步检查/反思
逻辑关系: 4–6 页一起,从“单个知识点” → “例子” → “三点归纳/步骤”,完成第一部分的讲解闭环。
五、PART TWO:B 模块内容(第 7–9 页)
1. 分章节封面 B(第 7 页)
- 大写 「B」,标题“第二部分 / PART TWO 单击添加大标题”。
- 用来引出第二模块,比如“课堂活动 / 练习”。
2. 选择题/多选题版式(第 8 页)
- 上方横排四个圆圈:A、B、C、D —— 典型的选项布局;
- 下方左侧一张图片,右侧是文本,可写题干或讲解。
通俗理解:
-
这是标准的“选择题”或“投票&分组选项”页面,适合:
-
出一题选择题,请学生选答案;
- 列出四个方案或观点,让学生比较。
逻辑: 突出对比和选择——让学生参与判断,而不是只听老师讲。
3. 三列对比说明页(第 9 页)
- 上方横排三个圆圈 A / B / C;
- 下半部分分成三列文字区,对应三个选项或三种情况。
适用场景:
- 对比三种方法、三类概念、三种角色;
- 或分析三种常见错误、三种解题思路等。
关系:
- 和第 8 页类似,都是“并列对比”,但第 9 页更像是总结/归纳表,一页看清三个选项的差异。
六、PART THREE:C 模块内容(第 10–12 页)
1. 分章节封面 C(第 10 页)
- 大写 「C」,标题“第三部分 / PART THREE 单击添加大标题”。
- 通常可用来引出“拓展内容 / 总结与评价 / 课后作业”。
2. 双图对比或举例页(第 11 页)
- 左侧两张横向图片(如两个物品、两种状态);
- 下方对应两块文字说明。
可以用来:
- “案例 A vs 案例 B”的对比;
- 或“错误示范 vs 正确示范”;
- 也可以是“课堂总结的两个关键点”。
3. 柱状图 + 重点说明页(第 12 页)
- 右侧是一张柱状图,用几根长短不同的柱子表示数值;
- 左侧黄色高亮文本框,可写总结性内容或对图表的解读。
通俗解释柱状图在教学里的用法:
- 展示统计结果:比如小组得分、问卷调查结果、实验数据等;
- 帮学生理解“数量比较”或“趋势变化”。
逻辑:
- 图表的直观效果 + 左侧文字的解释 → 可以作为课堂总结 / 反思,让学生看到学习成果或问题所在。
七、整体流程与逻辑总结
把这 12 页串起来,就是一节结构清晰、节奏丰富的课:
-
封面 + 目录
-
告诉学生这是哪一课,要经历哪些部分。
-
A 部分:知识讲解 / 基础内容
-
用多种图文版式说明一个主题,先概念,再例子,再归纳。
-
B 部分:练习与互动
-
多个 A/B/C/D 选项版式,用来出题、讨论、投票,对比不同答案。
-
C 部分:拓展、总结或评价
-
通过案例对比和数据图表,回顾整节课的知识点,展示结果或拓展思考。
八、给老师的使用小建议
你可以把这套模板理解成一个“海边主题”的通用课件框架:
- 先用 A 模块讲清楚知识点;
- 再用 B 模块让学生参与选择和讨论;
- 最后用 C 模块做总结、展示数据或布置作业。
这样一来,整节课既有故事感,也有互动和反馈,学生的注意力会更集中,学习体验也更轻松愉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