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创意风、简洁风”毕业论文答辩通用模板
我先把这一套页图当成一整个答辩 PPT 来讲,然后你只要把里面的“占位文字”换成你自己的内容,就能直接用。
一、核心主题与目的
-
主题定位: 这是一套 “创意风、简洁风”毕业论文答辩通用模板。主色是薄荷绿 + 大面积留白,配合照片和小图标,风格清爽、不压迫。
-
内容结构: 从截图可以看出,整套 PPT 大致分成两大块:
-
绪论 / 研究综述与现状(第 3–7 页)
- 研究思路与方法(第 8–12 页)
再加上封面和目录,一套完整的答辩结构就是:
封面 → 目录 → 绪论(背景、现状、数据)→ 研究思路与方法(框架、步骤、结构)
- 整体目的: 用轻松的视觉、清晰的版式,把“为什么做这项研究”“现在情况怎样”“打算怎么做”这三个问题讲清楚。
二、按模块/页面讲解内容与作用
(一)开场部分
1. 封面页(第 1 页)——“我是谁,要讲什么”
- 左侧是一个装着小图标的创意灯泡,象征“想法与创新”;
- 右侧大标题“创意毕业答辩通用模板”(实际使用时改成你的论文题目);
- 下方可以写:专业、学校、指导老师、答辩人。
讲解示例:
“各位老师好,我是 XX 专业的 XX,今天汇报的毕业设计(或毕业论文)题目是《……》。”
2. 目录页(第 2 页)——告诉大家“接下来怎么走”
- 中间是“目录 contents”;
-
下方 4 个圆形图标,对应四个章节,例如:
-
研究综述与现状
- 研究思路与方法
- 研究结论与展望
- 相关建议与改进
专业词解释:
- 研究综述:简单说,就是“别人已经做了什么”,包括国内外文献、已有成果。
- 现状:现实中目前发展到什么程度,有什么问题。
讲法:
“本次汇报主要分为四部分,首先是研究综述与现状,其次介绍研究思路与方法,之后汇报研究结论与展望,最后给出一些建议。”
(二)第一部分:绪论 / 研究综述与现状
3. 绪论封面(第 3 页)——进入第一大章节
-
上方一个书本图标,下方写“绪论”,右侧列出小点:
-
选题背景
- 研究目的与意义
- 国内外研究现状
- 研究创新点(可自定义)
“绪论”解释: 就是论文开头部分,用来交代为什么选这个题目、有什么价值、前人做过什么。
4. 图文背景页一(第 4 页)——讲选题背景/研究现状
- 右侧是一张风景/桌面照片,左侧是一大段文字。
-
这类版式适合放“故事型”内容,例如:
-
行业背景:政策、市场、技术趋势;
- 实际场景:在实践中发现的某个问题。
讲解建议:
先用一两句概括背景,再用具体情境或数据作为例子,让老师更容易代入。
5. 图文背景页二(第 5 页)——分两点展开说明
- 左侧是正文文字;
- 右侧上下两块色条 + 图片,可写“背景一 / 背景二”或“问题一 / 问题二”。
逻辑关系:
-
在上一页总体背景的基础上,这一页把重点问题拆成两点:
-
比如“用户层面的问题”;
- 比如“系统/管理层面的问题”。
6. 列表 + 手机图(第 6 页)——多条现状/文献结论
- 中央是手机图片,两侧是 1–5 的序号列表。
-
可以用来整理 国内外研究现状 或 已有解决方案,比如:
-
某类传统做法的优缺点
- 某位学者的观点
- 某种技术路线
- 存在的不足
-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
好处: 多条并列,便于老师“扫一眼就明白主要观点”。
7. 图片 + 数据对比(第 7 页)——用数字说明问题
- 左边是几张配图,右下方有两组百分比,例如 75%、89%。
-
适合展示:
-
问卷或统计的核心数据;
- 平台 A 和平台 B 的对比;
- “目前满意/不满意比例”之类的结论。
讲解要点:
- 不要只念数字,要说明“这个数字说明了什么趋势或问题”;
- 比如:
“可以看到,只有 25% 的用户会……,说明现有方案在 XXX 上还有很大改进空间。”
(三)第二部分:研究思路与方法
8. 章节封面(第 8 页)——研究思路与方法
- 中间放大镜图标,下方是标题“研究思路与方法”;
- 可在小字里列出:研究思路、研究方法、研究对象与范围等。
术语解释:
- 研究思路:你打算按怎样的整体路线来解决问题;
- 研究方法:具体用哪些工具或技术,比如问卷、访谈、统计建模等。
9. 灯泡结构图(第 9 页)——整体思路/框架
- 左侧一串小圆点连成线,最后导向一个灯泡;
- 右侧有 3–4 条文字。
适用内容:
-
研究总体框架:
-
第一点:确立研究问题;
- 第二点:构建指标或理论模型;
- 第三点:采集数据、实施方案;
- 第四点:分析评估,提出建议。
逻辑关系:
- 从左到右是“想法逐渐清晰”的过程,灯泡象征“最终形成完整方案”。
10. 图文说明页(第 10 页)——方法细节或案例
- 左侧两张照片(比如实地调研、系统界面),右侧文字说明,可以分 Option A / Option B。
-
可用来介绍:
-
研究对象(某学校、某企业、某平台);
- 数据来源(实验、日志、问卷等);
- 典型案例。
讲解建议:
简单交代“在哪儿、对谁、用什么方式做了调研或实验”,让老师相信数据来源可靠。
11. 环形流程图(第 11 页)——研究步骤/实验流程
- 中间是一个 S 形或环形路线,围成四个节点,对应 01–04。
-
通常用来描述研究步骤,例如:
-
确定问题与假设
- 设计问卷/实验和指标
- 收集数据并清洗
- 分析结果并撰写报告
逻辑关系:
- 节点按顺序相连,是一个 有先后顺序的流程;
- 形状略带循环感,强调可以“重复迭代、持续优化”。
12. 四象限结构图(第 12 页)——研究结构或指标体系
- 中间是十字型分区,延伸到四个角,每个角对应一个图标和文字块。
-
非常适合用来展示 四个维度 的内容,比如:
-
功能维度 / 用户维度 / 运营维度 / 技术维度;
- 或“投入、过程、产出、效果”四类指标。
逻辑关系:
- 横轴和纵轴可以理解为“两个重要的分类标准”,形成四个象限;
- 每个象限代表研究中的一个子系统或评价维度,四个部分加起来才是完整的研究结构。
三、如何把自己的内容塞进这套结构(简要提纲)
如果你要真正用这套模板,可以按下面的顺序来写讲稿:
- 封面:自我介绍 + 课题名称。
- 目录:说清楚汇报分为“现状综述 → 思路方法 → 结论展望 → 建议改进”等几部分。
-
绪论 / 研究综述与现状:
-
用第 4–5 页说明背景和问题;
- 用第 6 页整理国内外研究/已有方案;
- 用第 7 页一两组关键数据支持“问题确实存在”。
-
研究思路与方法:
-
第 9 页讲整体思路和框架;
- 第 10 页交代研究对象、场景、数据来源;
- 第 11 页梳理具体步骤/实验流程;
- 第 12 页展示研究结构或指标体系,告诉老师“研究是多维度、成体系的”。
把你自己的背景、文献、数据和方法按这个框架填进去,就能得到一份 结构清晰、视觉轻盈、适合终审答辩的讲解稿。